在河北平原的中部,有一片面积约为500平方公里的,辽阔水域,它由90多个大小不等的淀、泊组成,外加3700多条沟壕,水泊相连,宛如一湖。其中以白洋淀为最大,由此将整个水域称为“白洋淀”。
自洋淀古时称为“雍奴泽”。据《水经注》的解释,“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汉时置雍奴县,唐代改为武清县,故城在今天津市武清县西南。
白洋淀地跨保定、沧州两地区,介于任丘、安新、雄县、高阳等县之间,大部分属安新县管辖,是一个湖水外流的湖泊。白洋淀从北、西、南三面,汇集了储龙河、唐河、府河、酒河、瀑河、萍河、孝义河、白沟引河等8条河流的来水,从东面入大清河,汇泄入海河,经天津入渤海。
白洋淀原是河北中部平原与太行山山前平原交接地区的拱积、冲积洼地。大约距今7000万年以前,白洋淀所在之处是大海,和今口的渤海连成一片。后来由于西面太行山区冲刷下来的泥沙不断淤积,海水变得越未越浅,有的露出水面成为陆地。而低洼处,由于海河水系洪流的漫衍和长期淤积,自然排水不畅,长年累月,滞水成湖。白洋淀完全成为平原内部的湖泊,大约距今100万年,先后经过由海而陆,由陆而湖的复杂变迁。古白洋淀水面辽阔,比现在要大三四倍,曾有“汪洋浩渺,势连天际”的记载。后来由于泥沙不断淤积,淀的容积逐渐缩小,以近期的42年(1924一1966来说,白洋淀的容积减少了两亿两千五百万立方米。加上大规模筑堤隔淀的围垦,使徒泊面积逐渐缩小。至1984年,华北平原上最大的自然淡水湖泊白洋淀干枯了,波光粼粼的蓝色湖面成了黄沙飞扬的荒滩,舟揖穿梭的航道成了车马的坦途,干裂的苇田上不见了一望无际的芦苇,大小渔船像鱼干似地翻晒在旧口的堤坝上。白洋淀生命的脉搏在逐渐微弱、干涸。直至1988年8月,几场连续的倾盆大雨之后,洪水从太行山一泻千里,几夜之间,300多平方公里干枯的土地又成了一片汪洋。中国的“龙年”为白洋淀带来了生命的源泉,历经沧桑的白洋淀重又恢复了青春。
白洋淀的四周有堤防环绕,南有淀南新堤,北有安新北堤,东有千里堤,西有涨水捻堤。淀中像小岛一样的园田、村庄星罗棋布,沟汉洼淀纵横相连。淀中物产十分丰富,鱼鳖虾蟹,野禽家鸭,菱藕鸡头,芦苇节草样样都有,素有“白洋大淀,口进斗金”,“满淀荷花千顷苇,肥美鱼虾万片菱”之称,是北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白洋淀中单鱼类就有数十种之多,其中以圆鱼、桂花鱼最为驰名,个大肉嫩,鲜美无比,是宴席上的佳肴。白洋淀的芦苇是当地的著名物产,不但产量大,而且皮薄色佳,韧性很好,用它编织席、箔,柔软光滑,坚固耐用。“鱼苇之乡”名不虚传。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