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空寺由于建筑奇险而名扬天下。它坐落在恒山脚下的磁窑峡西崖峭壁上,距浑源县城约5公里。背倚翠屏山,面对天峰岭。始建于北魏后期,约在公元6世纪,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全、元、明各朝代虽屡经修茸,但仍保留着原来的面貌,是我国一处运用力学原理建造的非常出色的古代寺庙建筑群。悬空寺是在30多米高的峭壁上靠着岩石修建的,建筑多以栈道为基,上铺龙骨,向外悬空。前面用几十根碗口粗的木干作支柱,后面陡崖上凿穴插入方木作横梁,互相连接成整体,承载着全寺40间殿堂楼阁,建筑形式特殊,构思巧妙,独具匠心。从谷中仰望,悬崖着虹;登楼俯视,如临深渊。从远处初殿字楼阁,红绿相映,玲咙剔透,恰似一幅色彩鲜丽的风暴画卷,高悬于半天空中,神秘莫测,美妙绝伦。民谣里说得好:“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古人也有赞美悬空寺的诗句,如“飞阁丹悬上,白云几度封?”,“唇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危楼高百丈,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神。”等等,这些民谣和诗歌都对悬空寺的建筑艺术作了形象而主动的描绘,令人神往。
循着山路登山入寺,山门朝南,院内有南北门楼各一座。寺内有三层九脊殿阁两座,南北对峙,中隔断崖,栈道相通,其上又建重檐楼阁两层,错落有致。悬空寺因修建在陡崖之上,空间受到限制,整个建筑布局极为紧凑,殿堂楼阁排列有序,自南至北,由低到高,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道教的三官殿,内供浓眉黑颜的泥塑神像;第二组为佛教的三圣殿,内供奉双目微启,肌丰面润,端坐在莲台上的佛像;第三组为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释迎牟尼佛像,右是孔子像,左是老子像。三像神态各异,形象生动。各组殿堂之间有以小院为过道,以栈道相连。各建筑物之间,上下迂回,左人右出,游人人内,宛若进到九转回廊,曲折迷离。有时穿窗入室,有时凌空飞渡,有时暗道根通,有时前行疑无路,忽而又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寺内共有80多尊铜铸、铁制、石雕、泥塑的各种菩萨像,形象生动、自然,雕工均极精细。悬崖峭壁上还镌刻有古人书写的许多题咏。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