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风光丛书-中国名寺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2。广济寺
    现北京市西城区申‘城门大街东口,有一座闻名中外的佛教古刹弘慈广济寺,它虽然地处繁华的闹市,但仍不失其庄严肃穆,古朴清幽。

    广济寺为金代刘望云所创建,距今已育八百多年,原名叫西刘村寺。元代未年寺院遭战火焚毁。明代天顺年间(1457一1464)有两位云游至京的山西僧人普惠、圆洪师徒,见废寺遗基,发愿重建寺庙,遂募款筹资,招工营造。当时得到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监宦官廖屏在财力上的支持,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寺庙终于落成。明成化二十年(1484),皇帝下诏赐名为“弘慈广济寺”,成为当时“京师宝坊,斯为第一”的著名大寺院。在此之后,广济寺又进行过多次的扩建和大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救修,增建了御制碑文匾额和御临米莆的“观音赞”,增塑了释迎牟尼等佛像。清末,广济寺的香火最盛。1899一1903年间,寺中还办过佛学院,学僧达到一百多人。可惜的是在1931年1月8口,广济寺发生了一场火灾,数十间殿宇被焚毁,大量书画、瓷器、铜器、玉器和所藏佛经以及国外进贡的白檀香木释迎牟尼像等文物,均付之一炬,损失极为严重。广济寺现存殿堂大部分都是在那次火灾后,由寺僧募款重新修建的。1934年正门匾额改为“救建弘慈广济寺”。广济寺自建寺以来,虽然几经兴废,但基本保留着明代重建时的建筑布局。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全面的维修,使这座古老的寺院面貌一新。1953年中国佛教}}j}会在这里成立。

    广济寺占地面积约为23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大雄殿、圆通殿、多宝殿、藏经阁等。戌南至北分列在一条轴线上,殿堂两侧建东西配殿,西北隅有戒坛殿和戒坛。各殿堂与院落之间布局严谨,整齐对称。

    寺院山门坐北朝南,由三个石砌的拱形券门组成,门后原有巨大的护法神力士彩绘泥塑像,现已无存。山门内是一片开阔的场院,四周有古槐蔽荫,静寂清幽。院的东西两侧耸立着钟鼓楼,正面是弥勒殿。殿内正中供奉一尊明代制作的弥勒佛铜像,佛像背后隔木屏育一手执大柞,威风凛然的韦驮像,此也为明代铜造像。

    穿过弥勒殿,便是寺中主要的院落。院中有一个2米多高的青铜宝鼎,置于石雕莲花座上。宝鼎是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所造,鼎身铸有轮螺伞盖花瓶鱼结八供装饰花纹,造型十分精美,称得上是一件艺术珍品。宝鼎前面的汉白玉月台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建造,月台左右分立着四通石碑,其中有康熙皇帝赐碑和乾隆皇帝题诗亲书勒石的石碑。拾级踏上月台便可进入正殿一一大雄殿,此殿是寺内最大的殿堂。五开间,三开门式格局,宏伟宽畅,金碧辉煌。殿内正面供奉三世佛,这三尊佛像出自康熙年间的雕塑名师焦万里之手。佛像背屏后壁绘《胜果妙因图》大型指画。画为纸本,高5米,宽10米,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画师傅妥所绘,傅雯,奉天广宁(辽宁北镇)人,得高其佩指画法,善画摩洁,画佛像也很精妙。这幅画概括简洁,运笔粗中求细,画中的释迎牟尼、天土、罗汉“约百余等,备极神彩。”成为保存至今的一幅中外闻名的捐画珍品。《胜果妙因图》的内容是描绘释迎牟尼佛祖灵山说法的故事。画面上释迎牟尼端坐在莲台上,慈祥地为台下一百多位弟子说法;众弟子则在聚精会神地聆听,画家用姻熟的技法,突出刻画了诸多人物面部的不同表情,反映每一个人对佛怯不同的内心领语,上下呼应,画面主动传神。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