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漫话·建安风骨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曹丕的文气说(2/2)

    理解了“气”之为物,我们也就可以领会创作领域里的所谓“气”是什么了:它是作者本身的内在素质(包括性情、品德、思想、意志、体质等等)外化于作品中所形成的特征。曹丕认为,它是构成作品风貌特点的核心。

    曾丕的文气说一出,由于符合传统的统摄型的思维模式而在后世文艺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南朝齐人谢赫将此说引申到绘画理论上,在他提出的绘画“六法”中,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与他同时的刘勰则在《文心雕龙》里将此说大力拓展,形成较有系统的“风骨”论。

    刘勰的“风骨”,亦即“气骨”,他自己也常称之为“气骨”。这里,“风”或“气”大致相当于曹丕的文气,而“骨”则侧重于指通过作品结构、修辞等形式上的特点所表现出来的气,故所谓“风骨”实际上是侧重面有所不同的一个东西。因此他在《风骨》篇中着重指出:“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宋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既然诗文“以气为主”,那么在创作上,养气的功夫是作家的首务,就如宋代大诗人陆游《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诗所谓:“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至于养气的方法,则后世诸家所说颇有异同。宋代文豪苏辙认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上枢密韩太尉书》)元代的郝经则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学司马迁不必学其“外游”而只须学其“内游”,即“身不离于衽席之上,而游于之外;生于千古之下,而游于千古之上”,由此而“吾之卓尔之道,浩然之气,嶡乎与天地一,固不待山川之助也”(《内游》)。元代的陈绎曾则兼顾内外,在他的《文说》中说,养气之法“宜澄心静虑,以此景、此事、此人、此物默存于胸中,使之融化,与吾心为一,则此气油然而生;当有乐处,文思自然流动充满而不可遏矣”。这种主张融汇内外的养气方法,在传统文论中也许是最有代表性的。

    直到现代,我们在评论作品时仍常持“文如其人”的观点,仍常用“气势”、“气魄”、“气韵”等等词语,推其本源,也还是肇始于曹丕“文气”说的呢!

    <span id=p></span>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