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貌似散漫,其实结构相当严整。全诗共可分为四段,每八句为一段。第一段以饮酒发端,引出人生短促,又因此引出“忧思”而复归于饮酒。“对酒当歌”的“当”字,前人有不同的理解,或以为应作“应当”解,或以为应作“面对”解,或以为应作“当作”解,且各引诗为证。但所引都是他人诗句,终究是隔靴搔痒;直寻其意,三者中似以“应当”较胜,因此诗本身就是歌,固不必“面对”,更不用以酒代之。第二段“青青”以下八句,前两句引自《诗经·郑风·子衿》,末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此段点明前段“忧思”的是:因为人生短促,所以急于求贤人赞助,建立功业。诗中以“青青子衿”指所期待的贤人,又以《鹿鸣》这一古代宴饮宾客时所唱的歌来表示自己欢迎渴求的心情。第三段“明明”以下八句,进一步描述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前四句诗人以明月喻可望而不可即的贤人,而自己则欲“上九天揽月”,又因难以揽到而“忧从中来”。后四句转而写有贤人“越陌度阡”地远道而来造访存问,在设宴席、叙契阔之际,自己仍不免感念那未至贤人的“旧恩”。“恩”字一作“思”,则指尚有贤人未至的“贤思”,亦可通。最后一段,前四句承前段对未至贤人的感念而以乌鹊作譬喻来形容他(或他们)无所依托的处境。月明则相映之下星光黯淡稀疏,譬喻那贤人所到之处令他人黯然失色,言下之意是他必将受到众人排挤;同时月明星稀的夜晚并非乌鹊飞翔的时候,因此它绕树三圈而无所依托。后四句则写自己因贤人不至并且无可依托所引起的心愿,进一步明确表明自己求贤若渴的态度并以“周公”来勉励自己持之不懈。泰山不却微尘,故能成其高;大海不辞涓滴,故能成其深;周公因下士求见尚且一握发,三吐哺,故能使天下钦服附从,集众思而成大业:因此曹操引以自勉。
这首诗的主旨是很清楚的,然而唐人吴兢以为是“言当及时为乐”(《乐府古题要解》)。清人陈祚明又以为是在“禅夺之意已萌,而沉吟未决,畏为人嫌”的情况作的,所以感叹时光易逝,忧思不已(《采菽堂诗集》),所以王夫之说:“此篇人人吟得,人人埋没。皆缘摘句索影,谱入孟德心迹;一合全首读之,何尝如此。”并且尖刻地讥嘲那些一厢情愿地根据片言只语来解释此诗的做法为:“捧读画上钟馗,嗅他靴鼻,几曾有些汗气?”(《船山古诗评选》)还是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说得好,他说这首诗“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一厢心中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
从这首诗的情趣和内容来看,这首诗是从容饮酒时的思贤怜才之作,绝无可能作于戎马倥偬之际,所以《三国演义》把它的创作时间安排在赤壁之战的前夕,妙则妙矣,却毕竟是小说家言,不足凭信的。虽然如此,其传播此诗之功,却也不可抹煞。
<span id=p></span>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