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漫话·建安风骨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薤露行》——汉室的挽歌
    东汉到了桓帝朝,已经如日薄西山,气数将尽了。那时外患内乱,连年不解;天灾,层出不穷。然而其间最为致命的膏肓之疾,还得数宦官、外戚的专擅朝政,以及他们彼此间的争权夺利。桓帝末年,宦官指使人上书告发李膺等著名士人“交结”太学生,结为朋党,将李膺等下狱,牵连的达数百人之多,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到了汉灵帝继位之初,又进一步将这些所谓“党人”大批逮捕处死,死者达数百人。于是士人钳口,宦官更加飞扬跋扈,终于酿成中平元年(184)的黄巾军大起义。就是在这样的国家垂亡之秋,宦官张让等还说服灵帝每亩田增加税赋十钱,用来修建宫殿,又下诏征发各州郡将木材纹石辇送京城,促使起义军的声势更加浩大。

    张让等等“十常侍”在灵帝朝权势熏天,使他们与外戚间的斗争加剧。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后,少帝刘辨即位,何太后听政,外戚何进乘机谋诛宦官。这个何进本是屠户之子,只因其妹入宫后受到灵帝宠爱,最终被立为皇后,他也就随着青云直上,直至官拜大将军。为了尽诛宦官,何进密召并州牧董卓率领西凉军入京。曹操听说后感慨说:“治宦官之罪,当诛元凶,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何必召外将入京!如果要将宦官全部杀光,那么这消息必然泄露,何进非失败不可。”果然不出所料,董卓的军队还没有到达,张让等宦官已经得到消息,先动手将何进杀掉,并且劫持少帝出逃。逃到黄河边上的小平津(今河南孟津县西北),司隶校尉袁绍率追兵赶到。混乱中少帝刘辨和弟弟陈留王刘协逃了出来,在黑夜中逐萤火而行,走了几里路才遇到百姓,用露车载送他们回洛阳,途中在北芒山遇到了率领公卿大臣前来迎驾的董卓。

    据《献帝纪》记载,董卓接到他们后,向少帝询问祸乱的经过,少帝结结巴巴地说不清楚,而当时才九岁的陈留王刘协却将经过讲得明明白白,一无所遗,于是董卓就萌生了废刘辨立刘协的念头。

    董卓率军入京,乘何进的部下与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互相攻杀的机会,吞并了何进和何苗的部属,于是京城的兵权独揽于董卓之手。不久,他就废少帝为弘农王,接着又将他和何太后一起杀掉,立陈留王刘协为帝,那就是汉朝的末代皇帝——汉献帝。

    董卓既已专擅朝政,遂笼络俊豪,表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知董卓必以悖乱丧败,不就职,变易姓名潜逃东归。他回到陈留,变卖家财,招兵买马,又得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助,遂合义兵五千人。不久,东郡太守桥瑁假借京城中三公的名义,致书各州郡,历数董卓的罪恶,望举义兵为国靖难。于是在初平元年(190)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川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以及曹操等同时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将西图董卓。

    这年二月,董卓在以疑兵之计击溃了河内太守王匡的泰山兵后,胁迫献帝撤离洛阳,徙都长安,以避关东联军之锋芒。在西迁时,他焚烧了洛阳的宫室宗庙和民居,发掘了东汉历朝的陵墓,将整个洛阳城平为一片废墟。他还强迫洛阳城内外的百姓随军同行,沿途死亡枕藉,积尸盈路。至此,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全中国的千万百姓沦陷于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军阀混战的浩劫之中。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