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中国的历史,出现以周朝王室为中心的封建诸侯联邦政治体制,实行土地公有,以井田制度,建立农业经济社会的典范。五六百年后,到了周朝王室的威信动摇,东迁洛阳作为首都开始,便进入所谓东周列国争霸的春秋时代。历史与文化,是分不开的并蒂莲花,从春秋时代,直到战国七雄时期,也就是中国文化所谓百家争鸣,诸子并出的阶段。
从表面听来,诸子百家争鸣,那一定是何等的热闹,非常的有趣。事实上,所谓争鸣,所谓诸子的学术思想,都是围绕着一个传统的中心在转。这个中心,便是“道”,也就是儒、道并未分家,诸子百家也并未分家的天人之际的“道”。尤其重在“人道”。换言之,诸子百家的学说,提出的主张,都是希望人民生活安乐,社会平安。使人人有安乐的一生,有一个圆满欢欣的家庭,有一个富强康乐的国家。
真正的政治家是什么?
所以我平常喜欢开玩笑地说,你们办大学,给学位,随便怎样办都可以。只有两个学位,是绝对无法定位的。一是政治,一是军事,这两种是无法给予什么博士头衔的。因为这两者并不属于专才之学,而是通才之学的范围。你只要看《封神榜》,姜子牙辅助周文王、武王建立了八百年的周室王朝政权,他的坐骑,叫做四不像。最后论功行赏,他一手分封天地神只,但忘了自己,无可奈何,只好自封做一个“社稷神”拉倒。这是一个最低层起码的小主管,从基层上保护人民土地的土地神而已。真正的政治家、军事家,是通才,是四不像,是社稷神。姜子牙、管仲都是这种人。
同时,我还说,我读了许多中西方有关的政治学的书,还不及中国民间传统流行的十二个字,说的彻头彻尾,清清楚楚。是哪十二个字的真言咒语呢?那就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安居乐业”。谁能领导天下国家达到这个目的,就可封神了!尤其有关天人之际的“风调雨顺”啊!换言之,这四个字,包括没有风灾、水灾、地震、旱灾等等的内涵啊!至于人事和人道,统统在后面的两句话中,一望便知,可惜一生也做不到。
但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事实很有趣,我也常把东方和西方文化相互对比,以太阳绕地球一昼夜作比方,却发观东西两方人类历史文化的变化现象,同在五百年之间,必有王者兴,几乎完全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我们的历史,到了春秋以后,名王迭起,但有道之士的哲人也应运而生。中国有个齐桓公,配上一个管仲。而在西方,也是名王配名师,凑巧的真有趣。欧洲有个亚历山大,配上一个亚里士多德。印度也有一个阿育王,配上一个优婆鞠多尊者。当然,在这个阶段,什么日本、美国,连个影子还没有呢!
但是,以中国历史的习惯来说,三代以后,所谓历史上的名王,最了不起的,也只能算做英雄,决不是圣人。所谓这些英雄的名王们,也都像我小时候的一位老辈的诗说,“江山代有英雄出,扰乱苍生数十年”,如此而已。他们与《大学》的“明德”外用(王)之学,所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岂只似是而非,可说都是背道而驰的。
齐桓公是什么样的人物?
例如我们特别提出在春秋时期,所谓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便是秦、汉以后两千年来,大多数创业帝王的样板。但不管是哪种版本,也都会影响他们所建立的王朝文化历史几百年,直到如今。无论你从唯物史观、唯心史观或其他角度来看,始终错综复杂,讲得不会透彻清楚,岂不玄哉!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史称齐桓公的小白这位老兄吧!他天生是一个诸侯王的少子,照现在人用西方文化的习惯称呼,在他少年的时期,当然是一个白马王子。他本来就习惯于豪华奢侈的生活,尤其是他的禀赋个性,凡与“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及六欲有关的“吃、喝、玩、乐”、“嫖、赌、招、摇”,可以说无所不为、无所不会。即使他自己不会,旁边左右跟随他的人,为了讨好他,也势必引诱他学会。何况他自己又聪明,又敢作敢为,当然会养成他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根本谈不上什么“知止而后有定”,乃至“意诚、心正、身修”一类的戒条式的学养了。因此,他就变成一个贪玩、贪吃、酗酒、好色、等恶性重大的世家公子。
但他在心理意识上,会不会有烦恼、有忧患、有悲哀呢?那当然是有的。尤其在王室家族的家庭矛盾、权位争夺的利害斗争上,随时都有烦恼迫人而来。但好在他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平常大多都活在醉梦之间,正如庄子所说:“酒醉则神全。”贪杯耽酒,有时如有道之士的修养一样,容易忘身忘物。
小白齐桓公,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人物,他之所以会成为历史上的名王,第一,他具有天生王子的身份,在当时社会政治的大环境中,有了机会,自然是有资格登位称王的。管仲、鲍叔牙纵有帝王之才,在当时的社会政治上,是决不可能自立为王的。第二,他在个人的私生活上,虽然坏习惯的恶性很大,但对于处理大事的关节眼上,他能够识人、用人、信任人。而且还有一个关键性的特长,遇事反应灵敏,决断果敢。这两点,正是管仲所希望找到的一个好老板。第三,他天生有四十年成为名王的好运,碰上鲍叔牙和管仲。
管仲怎么报答鲍叔牙?
如果因人论事,可以说,使齐桓公在春秋时期成功霸业的是鲍叔牙。使管仲能辅助齐桓公而大展才能,成为千古名臣的,也是鲍叔牙。管仲能还报鲍叔牙的,就是临死以前,坚持吩咐齐桓公不可以叫鲍叔牙继任他的相位。因为管仲知道他死了,齐桓公也就完了,如果叫鲍叔牙继承相位,一定死于非命,那他就对不起一生的真正知己了。
大家读历史,都知道千古以来,最好朋友的知己交情,都称赞“管鲍之交”,有通财之义。其实,还都是向钱看的话,根本不懂“管鲍之交”的要点。我们且看鲍叔牙开始推辞相位,力荐管仲的话说:
臣之所不若(管)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加勇焉,弗若也。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