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泛言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中国文化泛言》 第57章 《少林寺与少林拳棒阐宗》前介辞
    有文治者必有武功,此乃中国传统文化之名言,亦为显示上古之世,文武合一之名训。然所谓武者,即止戈为武之义,以威杀而止残杀,以奋战而达非战,实为护生仁术之功德也。但武学约有分为广狭两畴,广义之武,即为军国大防兵法战阵之学,必以戒慎恐惧,好谋而成,非徒似暴虎凭河之所为也。狭义之武,即手足搏击,乃至以器械搏斗,所谓执兵戈以御社稷者是也。至于任侠尚气,睚眦必报,流血五步,在所不惜者,已非尚武之大义,徒为匹夫之勇耳,犹所不豫焉。然皆立基于强身健体,养志率气之道,则无论为兵经之武学,抑为个人之武术,其道一也。

    远溯吾先民之尚武精神以迄汉、唐以后,由徒手胝(音:支)足之搏击而至于把捉兵器之武术,由技而进乎道者,昔皆与文艺并重而称之曰武艺。习武而造诣于艺术之境,则其道也,已超越于搏击残杀为本事者,深且远矣。然武艺之境,谁能创此?曰:非为一人一家之所创始,实集先民累世之学力与实习之所得者,因时因地因人而授受,固非一端也。唯自唐宋以后,辄由博而返约,局于因袭成见,称外家而独尊少林,内家而推崇武当,殊为浅且陋矣。且言少林者,必宗主达摩,言武当者,则祖崇张三丰,尤不值识者之嗤也。

    推究技击武艺之造诣,刚柔相生,内外互用,高低相倾,上下相应,左右兼顾,轻重并济,内炼精神气,外炼筋骨皮,无论少林、武当,乃至百家技艺,皆须臻于圆通,不可偏废。所谓武当源出于少林,少林创始于达摩,此皆因人而崇拜,囿于盛唐以后,禅宗之有五家宗派之分立,道家之有南北玄门之歧途,分河饮水,相习成风,门庭建立,执守师承,谬误生矣。然则,达摩固传有《易筋》、《洗髓》二经,抑为非是耶?曰:传出有因,事非稽古。盖因华佗五禽戏而至小乘禅观之有安般呼吸以治禅病法门,乃有易筋、洗髓之说兴起。后世之《易筋经》,世传多种,各有专长。《洗髓》一经,并非亡佚,实自《禅秘要法》中白骨观变相之说也。至于少林拳棒,实为汇集各家善于技击,而遁入空门者之所长,代有增益,实非定于一人一技之发明也。例如明清以来世所习之大洪拳、太祖棍等,亦相传自宋祖赵匡胤所习于少林寺者。如依此附会,则周侗传岳武穆之形意拳、长蛇枪法等,源出河南,亦何尝不可谓胎变于少林,不须复归于内家拳之列矣。要之,后世之习武者而大半不文,故于我国五千年来技击武艺细密深沉之史学,沓然而不可考矣。惜哉!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