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比结婚,更是人生一件大事。一个人可能结很多次婚,却只能死一次亡,那是生命的终结,永远的终结,抛下他一生辛辛苦苦奋斗的成果和至爱的亲眷,撒手归西。殡仪馆是他旅途的最后一站,过此一站,便永远停留坟墓中矣。丧礼的气氛,不仅庄严,更无限悲伤。古人“吊者大悦”,只是“悦”丧葬的仪式合礼,并不是高兴他死得好,死得妙。然而,现在流行的丧礼上,经常出现一种现象,吊客一进门,先到灵前鞠躬致祭,家属在灵旁跪地叩头,悲痛时还有哭声,尤其是母老子幼的孤儿寡妇,哭声更断人肠。可是,该家伙一扭身,家属哭声还没有停止,他就一个箭步,跳到另一个家伙跟前,大喜曰:“哎呀,柏老,好久不见啦,看你面团团若富家翁,把老朋友都忘啦。”柏杨先生也大喜曰:“我正在找你哩,总是他妈的一些红白帖子缠昏了头,走,咱们找地方摆摆龙门阵。”走到门口,迎面又来一物,两个冷血动物立刻撅屁股曰:“部长大人呀,你老人家安好?”部长大人则点头含笑,握手而进,两个冷血动物顾不得走啦,正在尾追陪笑,其他吊客已一哄而上,礼堂也成了社交俱乐部矣。其实,即令没有此一物驾临,丧礼也是婚礼的翻版,吊客们很少怀着悲伤悼念的心情,差不多也都是前来逛庙会的。于是,结婚礼堂的镜头,在殡仪馆中,重播一遍:叽叽喳喳,人声沸腾,约典礼后打八圈麻将者有之,约改天再聚聚者有之,至于叙叙离情,打听打听消息,感慨感慨年华老去,骂骂张三要四王二麻子,更属平常。孤儿寡妇在灵旁顿首痛哭,声嘶力竭,全世界没有人听得见,连他们自己都听不见。事实上,殡仪馆既成了社交场所,自然呼朋引类。而呼朋上类,自然他乡遇故知,自然笑容可掬。洋大人尝抨击中国人麻木冷酷,恼羞成怒之余,也只好发喘。呜呼,殡仪馆之地,孤儿寡妇伤心之地,上苍痛心之地也。
第三个节目 请参观餐馆
餐馆是中国礼义最茂盛之处,也可以说,所有礼义的精华,全部集中在餐馆的“二战”之役。盖餐馆和婚礼丧礼,大不相同。婚礼不过脸厚心黑,把闹洞房引进礼堂。丧礼则人在人情在,既不能得到回报,也就不必悲恸欲绝。只有餐馆,大多数不过势利之交或酒肉朋友。而越是势力之交或酒肉朋友,礼义也就越威不可挡。首先呈现的是“避位之战”,有资格坐首席的家伙,他就是主客,大都属于年高德勋,或位尊多金之辈。好像首席上埋伏着一条毒蛇,该家伙发誓不肯往上坐,于是其他各色人等,包括主人在内,群起而推之,群起而拖之,群起而高声吆喝之。该家伙口吐白沫,抵死不从。有些人眼明手快,还来一个“先下臀为强”,一屁股坐定,呐喊曰:“这就是首席啦。”该家伙于是被搞得大败之后,只好委屈万状坐上去。等到首席坐稳,次席三席四席,每一席次,都要杀声震天,闹上十数分钟或数十分钟,才能尘埃落定。席间你敬酒,我敬菜,又是一番混战,能把人累死,这且不表。表的是曲终人散,第二役爆发,那就是“避门大战”,大家像企鹅一样,拥在门口,好像门槛之外,就是深不可测的陷井,只要迈出一步,就会跌下去喂狼。于是,你不肯先走,他也不肯先走,坐首席的家伙,这次拿定主意,纵被分尸,也不前进一步。又是一阵杀声震天,该家伙终于在挣扎中,被轰了出来(如果是进门,则是被轰了进去),年老色衰之徒,立脚不住,还可能被轰得尊嘴啃地。
上面不过是荦荦大者,还有其他节目,无不怵目惊心。好比,贵阁下去百货公司买件衬衫吧,公共汽车站排队,就会首当其冲。呜呼,一个国家是不是礼义之邦,在排队上可一目了然。而台湾公共汽车站的排队,到今天都有异于外夷,盖外夷是排成一条线的,只中国同胞挤成一大堆。车子还没停住,群雄立刻就人海战术,一拥而上,挤得大人跳,小孩叫。贵阁下如果认为这里真是礼义之邦,循规守矩,恐怕一辈子不但上不了车,还要被封为白痴。假使你勃然大怒,不坐车啦,安步当车,那么,转弯抹角时,问问路试试。好容易找到百货公司,女店员一个比一个火眼金睛,你本要买十六寸领口的,她们就有本领把十三寸的卖给你,胆敢拒绝,晚娘脸立刻出笼。假如你胆大如斗,第二天去退货,火眼金睛马上变成青面獠牙,你能活着逃出,算你三生有幸。
嗟夫,太多的中国人,满身都是倒刺,肚子里全是仇情敌意。爱国之士最喜欢自诩中国是礼义之邦。我想仅看纸上作业,古书上说的多啦,中国固是礼义之邦。但在行为上,我们的礼义却停顿或倒退在一片蛮荒阶段。如果不能实践礼义,再写三千万本书,再写三千万文章,蛮荒仍是蛮荒。
----------------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