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有一次"改病句"。我的孩子拿来了一份标准答案,他先让我看一个错句:"狂风从空中倾泻下来",底下一段话是描绘天气的变化和人们的仓皇逃窜。我看了半天,没有病句呀。
我的孩子说:狂风是不能倾泻下来的,倾泻是讲水的,所以这是一个病句。
可是他不知道,这句话到了作家的手里,就是一种比喻的手法。当我讲狂风倾泻下来的时候,是一种直喻的手法,就是说,风像水一样地倾泻下来,只不过我没有把"像水一样"这几个字加在里头。这不但不是个病句,还是个优美的句子。
就好像我在写作中会讲,灯光从敞开的房门淌出去。从表面上看,光怎么能像水一样流淌出去呢?但这不是病句,这是一个作家的创造。灯光还可以倾泻出去。可是按照上面的标准答案,这也是个病句。而实际上,这是一个优美的比喻。
当我们为了应试,需要按照这个模式学习时,同学们会感到有这样或那样的枯燥之处。那么,我是怎么对我的孩子讲的?
我没有说:这个标准答案是错的,别理它。那样,我的孩子考试时就全错了,肯定考不好。这种指导不妥当。
我也没有说:标准答案是对的,你就努力背吧。那么,我的孩子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思维非常僵化的孩子。
我这样告诉他:虽然有些应试的教育要求死记硬背下来的知识对未来不一定有很大的用处,但是,你能够应试,能够用比别人更少的时间记忆一些需要你背诵的东西,这也是一种能力,记忆能力是一个人重要的能力,你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必要的训练。
同学们明白吗?比如,我今天让你们记一大串没有意义的数字,记住这些数字本身并没有意义,但是,训练你们的记忆能力有没有意义呀?你们都知道吉尼斯纪录,据说有的人听一遍,能够倒背17位数字。虽然背那些数字本身没有意义,但是,这种记忆能力是有意义的。
正是用这种方式,我使得我的孩子在这个问题上找到了兴趣。举这个例子是希望同学们明白,不管任何科目的学习,一定要想办法使它变成有兴趣的学习。
一旦你觉得它没有意义,对它没有兴趣,又不得不去应付时,这种苦学精神好像可嘉,其实愚昧。它太消耗人,太累人。小女孩学成老太婆,小男孩学成老头子。值不值呀?不值。所以,要培养兴趣。
又比如,一些同学都上大学了,发现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兴趣。我曾经见过不止一个大学生,他们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问他什么原因,说是报志愿时自己心理上没有成熟的抉择,主要是听取父母的建议和安排,所以学了一年、二年,还不热爱自己的专业。
在这种时候,我往往告诉他两句话:第一,你一定要想办法培养对自己专业的兴趣,否则,这种学习不但非常艰苦,效率非常低,还将毁掉你一生的成功;第二,如果你没有培养自己兴趣的决心,我甚至鼓励你放弃这个专业,转学别的,这同样需要决心。如果你这两个决心都不下,那真是毁掉了自己,一生都会在无效的、痛苦的、麻木的努力中度过。
<span id=p></span>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