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革命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一章 未 来
    塑造未来世界的15种主要趋势

    一场革命正在改变着你的生活和你的世界。

    你是生活在新时代的第一代人,这个时代在一个差不多一切都会发生的纪元里提供了对未来无限的选择。

    除非我们能够知道变化的范围,看到它们的潜力,并抓住机遇,我们每一个人才能作出选择,并在一生中继续不断地作出选择。

    你孩子的世界不会与从前一样。他们的未来,也依赖于他们一生中掌握新概念、作出新选择、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能力。

    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从工业社会向信息时代的飞跃。在信息时代,人的智能和知识将作为社会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

    这个新时代充满残酷的替代选择。对于那些拥有新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意味着一个充满机遇的世界;对于那些没有新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则意味着,当旧工作消失、旧体制崩溃时,他们将面临失业、贫穷、绝望的前景。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为让大多数人获益而追切需要的一些新的学习方法。此书并不只为年轻一代而写,同样也适合早已成年的人们。

    但是,只有当学习能帮助我们每一个人直接与新时代的需要相连,它才会是完全有效的。在所有趋势中,我们相信至少15种主要趋势可以决定我们新的学习体系和学习方法:

    1.即时通讯时代

    世界已经发展了一种惊人的能力,它能储存信息并能马上以各种不同形式把它展现给几乎是任何一个人。这种能力会给商务、教育、家庭生活、就业、管理以及我们所习以为常的一切带来革命。

    我们的家庭将再次演化成为学习、工作和娱乐的极其重要的中心。单单这一主张就将改变我们的学校、商业、购物中心、办公室、城市--以多种方式改变我们整个的工作概念。

    交流能力是我们作为人具有的主要特性之一。大多数科学家指出,世界已经存在了45亿年,接近现在形态的人类已经存在了200万年,而“现代人”不过存在了3.5万至5万年。但是,我们的祖先--关于他们的起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说法--直到6000年以前才发明了文字。

    又过了两千年,人类才创造了最早的拼写字母,它惊人的发展是:最终使知识通过对26个字母的重新排列得到了记录。但直到公元11世纪中国人才开始印刷书籍;直到1451年,德国发明家约翰尼斯·谷登堡(johannesgutenburg)才印刷了欧洲第一本书,通过使数百万人能接触印刷文字,大大改变了我们储存和交流知识的能力。“在谷登堡之前,整个欧洲大陆只有3万本书,到1500年则有900多万本了。”

    直到最近的一百年,我们才开始加快了这一进程:1872年第一台打字机诞生,1876年传送了第一则电话信息,1884年出现了第一台排字机器,1894年无声电影面世,1895年发送了第一个无线电信号,1922年有声电影问世,1926年诞生了电视雏形,1971年出现计算机微型处理器和袖珍计算器。

    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交流场。1988年,一根光纤电缆能同时传送3000个电子信息;l996年,则能传送150万个电子信息;到2000年预计能传送1000万个电子信息。

    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手册》是销量最大的百科全书,这套24卷本百科全书的年销售量超过60万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销量名列第二。到1994年,电子百科全书的销量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印刷的百科全书。一套24卷本百科全书的全部内容现在可以储存在一张廉价的cd-rom(只读存储光盘)上。

    通常,全世界一年有80多万种不同的书籍面世。如果你一天读一本,你得花2000多年才能读完所有这些书。但是,如果当你需要信息,你能够自动地只选择你想要的信息,并通过光纤电缆获得,一根电缆不久将能同时传输1000万个信息,情况又会怎样呢?

    如果你能够将这些信息在家里以任何方式复制--复制在电脑上、录像带上、光盘上或在你家用打印机上,情况会怎么样呢?这种技术已经出现了。

    在过去4年中,全球性国际互联网(intemet)的使用急剧上升。到1996年,大约5000万人上了网,每个人可以直接与其他5000万人联络。到2000年,许多人预测,5亿到10忆人将通过国际互联网和与互联网相连的全球网(blaster)系列,是戴维森产品中的拳头产品,而费锡-普赖斯则有适合更小年龄儿童的学习产品。

    ■1981年,一位25岁的美国人用7万5千美元买下了q-dos系统(9),将它发展成了个人电脑领域的标准。今天,40岁的微软公司(microsoft)总裁比尔·盖茨(billgates)是世界上最富的商人之一。盖茨童年的梦想是“在每张书桌上、在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一台电脑”。现在,他又在策划着另一个时代:各地方的人在自己家中就能学习最好的课程、学习任何科目,由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讲授。

    他的交互式百科全书《英卡塔》(encarta)显示了未来另一重要的领域,即把这一百科全书实际上随电脑免费赠送,以使微软视窗系统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脑操作系统。

    ■1982年,一位得克萨斯州18岁大学生开始摆弄比尔·盖茨第一次卖给ibm公司的ms-dos系统。用其他一些现成配件,他开始为客户定制电脑。后来,他首创了定制电脑的直效营销方法,通过世界上训练最好的电话服务小组为电脑客户提供服务,并销售升级软件。到1995年迈克尔·德尔(michaeldell)的电脑公司营业额达53亿美元,并成为世界四大电脑公司之一。1996年第一季度,德尔公司的销售额达16亿美元。

    ■1991年,一家原致力于扑克牌生产的公司,其收入比规模巨大的索尼公司多4亿美元。l992年,这家拥有892人的公司销售额达到了55亿美元,税前利润达13亿美元,人均销售额达600万美元。这家公司叫任天堂(nintendo),它的产品是电子游戏,它的领导人是山内弘志(hiroshiyamanchi)。他对面向新世纪的工作要求真是无与伦比。当他的第一个设计师横井群平(gunpeiyokoi)问他:“我应该设计什么?”山内回答说:“伟大的东西。”

    今天,任天堂、胜家(sega)和索尼在与许许多多其他的公司争夺着每年150亿美元的电子游戏市场。

    ■1993年,一位22岁的美国学生以每小时6美元的薪水创造了第一个国际互联网“浏览器”。两年后,他的公司仍未产生利润。但当该公司1995年8月上市时,它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投资轰动。在第一个交易日,售价为28美元的股票被交易到71美元。到1995年年底,24岁的马可·安德里森(mark andreessen)个人持股价值达1.37亿美元,而他的高级企业投资合伙人吉姆·克拉克(jimclark)个人持股价值达13亿美元。

    这就是网景通信公司,1996年中其市场价值达31亿美元,它的产品是网络导航器。它的产品作用绝妙但单纯,然而它的销售理念却推翻了商业成规:将产品免费送出去,以此建立了世界范围的产业标准,并通过销售附件赚钱。

    到1996年9月,全世界4000万人使用导航器的鼠标点触工具在国际互联网上漫游,从大量的信息数据库中查找图表、文本内容和影像资料。总经理吉姆·巴克斯代尔(jimbarksdale)曾预测,到2000年将有5亿用户;与此同时,比尔·盖茨的属下则利用他们新型的国际互联网探索器来分享和拓展这一市场--或许垄断这一市场。

    雷·哈蒙德(rayhammond)在《数字化商业》(digitalbusiness)中写道:“股市资金涌入信息网络系统的重要性在于,市场突然掌握了国际互联网将不可逆转地成为全新的通讯方式,超越其他所有方式的总和,将同时成为全球的、个人的、交互的、低消费的和永远发展的通道。然而,即使这些话也不足于道尽国际互联网及其后继者的发展和它们将对商业和社会结构产生的影响。”

    哈蒙德指出,单个电脑能力相当有限;但把它放在网络之上,与数百万台其他电脑相连,“孤独的电脑就会成为智能中枢网络的一部分,这种智能在整体上具有巨大的力量。”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主任、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olasnegroponte)指出:“托马斯·杰弗逊提出了图书馆的概念和免费查阅图书的权利。但这位伟大的先父从未想到过2000万人有可能通过电子媒介进入数字图书馆并免费调出内容。”

    一张只读存储cd可容纳50亿比特(字节)的信息,这相当于大约500本经典书籍,“或者即使以那些每周读两本小说的人来说相当于5年的阅读量。”尼葛洛庞帝指出,在两年之内,一张普通的cd将能容纳10倍的信息,相当于5000本书。

    在美国,cd-rom现在可以批量生产,每张光盘成本大约为1美元;在中国为15美分。这15美分可以得到500本交互式书籍,很快会上升到5000本!事实上,现在出售的每台个人电脑几乎都配有cd-rom驱动器。

    也许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甚至没有必要买许多cd-rom盘。cd-rom的交互式内容可由全世界数百万人在任何想用的时候使用国际互联网下载。更为复杂的软件程序可以存储在某中心点(不然家用电脑配置需更复杂),国际互联网用户可以进入他们想用的任何程序。这一过程使家用电脑几乎与使用电视机一样简便。

    《商业周刊》指出:“大规模的信息应用竞赛正在进行,目标是建立与电视机一样简便但能马上与数字世界连接的电子装置。”预计到1997年初,各类廉价的电子装置会开始进入市场。

    oracle公司总裁、董事长劳伦斯·埃利森(laroup)内的2亿人更为紧密地连接起来。但是,毫无疑问,下一世纪主要活力之一就是亚洲一太平洋地区的崛起,日本成为该地区头号领先者,而中国现在正上升成为一个大有潜力的巨人。如果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许多人这样预测:我们现在正进入了亚洲-太平洋时代,甚至无需要有一个形式上的“亚洲太平洋联盟”了。到2000年,除日本外,亚洲“中产阶级”将有大约5亿人;到2010年,人数将达到8亿到10亿。

    居住在中国以外的5700万中国人,就其整体而言,是当今世界第三大富裕市场。

    约翰·奈斯比定期到亚洲旅行,他热情洋溢地谈论正在转变着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的生产革命、消费革命和教育革命。他说:“到2000年,欧洲人口将占世界人口的6%,他们在90年代将只增加1100万人。但亚洲最富裕的国家--消费型国家--将会增加2亿个消费者。因而,亚洲-太平洋地区是将来经济引力的中心所在。”

    你没有必要成为一个巨人再去参与。“新加坡是个极好的例子。”奈斯比说,“新加坡只有260万人,面积差不多只有曼哈顿岛那么大。但瞧瞧他们的纪录:他们初创新加坡航空公司时,新加坡只有190万人--但现在该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航空公司之一,而且也是世界上最赚钱的航空公司之一。因此,你没有必要成为一个大国或大公司再去参与全球经济。”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但我们50%的出口商品是由只有19人或更少人组成的公司创造的。只有7%的美国出口商品是由500人或500人以上的公司创造的。在德国--这个世界上第二大出口国,其出口商品的情形也几乎完全一样。”

    有影响力的日本管理顾问大前健一(kenichiohmae)在《无疆界的世界》(the borderless e of unreason)一书中清楚地列举了一系列数据。40年代他刚开始工作时,每个人一生中花在雇佣工作上的时间标准为10万小时,尽管我们从未以这种方式想过。但我们一般从16、17、18岁开始的47年里,每年工作47周,每周工作47个小时。这样算来,稍稍超过10万小时。汉迪预测,到世纪之交,至少在发达国家,我们每个人一生在雇佣工作上将只需花掉5万小时。他还认为,我们每个人将这5万小时分成各不相同而又便于讨论的时间块。

    现在,男性平均寿命至少为70岁,总数超过60万小时。如果我们睡20万小时、在雇佣工作上只花5万小时,我们会有35万小时花在休闲、教育、旅游、嗜好和其他一切上。

    休闲业、旅游业和终身教育将会成为主要增长工业的组成部分。这些趋势已经明显,现在每年有5亿旅游者。据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10亿人。

    人口拥挤的日本在80年代中期曾确定了目标:到1991年,赴国外旅游人数达到1000万人。这一目标已经达到。90%以上的日本新婚夫妇到国外度蜜月。

    新西兰的旅游人数目标是具有代表性的:计划将海外旅游人数从1992年的100万上升到2000年的300万。

    在佛罗里达,由于沃尔特·迪斯尼的远见和继任者的策划,现在每年都有3300万游客涌人这个地处奥兰多的昔日沼泽地。每年有5500多万外国游客到法国旅游;1995年,到英国旅游的2360万游客花掉了175亿美元。伦敦西斯罗机场现在也成了主要购物中心,年零售额达5亿美元。

    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曾经是个肮脏、颓坏的城市,现在每年吸引着800万游客前往该市经过翻修的河岸上的文化和娱乐去处。明尼苏达州的美国林荫大道,是围绕着一座娱乐公园而建造的,仿照加州诺兹柏利农场(knotts'berryfarm)。胜家(sega)已经在日本建造了3座、在伦敦建造了1座以虚拟现实为主题的公园,并计划在全球建造50座。迪斯尼在奥兰多建造的最新游览胜地,是一处为成年人及其家人提供实验的学习中心。英国温莎的乐高乐园(legoland)是伦敦最新的旅游胜地之一。东京迪斯尼乐园,是日本唯一最大的旅游胜地。

    旅游业,是能够创造大量新工作的少数工业之一。达到这一目标将需要大量增加外语训练、文化知识、热情服务技巧和创造令人刺激的休闲新体验。

    使每个国家的公民能为一个令人激动的休闲时代的到来作好准备,这不失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7.不断变化的工作方式

    汉迪预测,到世纪之交,一小部分达到工作年龄的成年人将受雇于传统式的公司从事全日制的固定工作。那些人通常是受到高程度训练的人,可能直到25岁才开始工作,并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他们提供基本、核心的管理。其余人的工作将分为各不相同的群体:

    第一群体将涉及项目群体:人们为了特定的项目汇集到一起,时间通常并不长。这也许会成为下一十年主要的高薪工作方式,而其要求将对教育提出一些最大的挑战。

    汉迪说:“改革后的学校会使学习更像工作,根据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或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进行学习,以不同年龄层次和各种不同类型能力的小组进行学习,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切实有用的。人们在这样的学校之中不仅会学得更多,因为他们会明白他们学习的意义和目的,而且这样的学校还会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他们将踏入的世界。”

    无论怎样强调这一不断扩大的群体的重要性,都不会过份。每个人都是思想开明、各干各的活的专家,与思想开明的项目组成员协作,共同创造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