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大学必修课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四)问题少年和跨文化合作
    大二的夏天,我有幸前往香港大学,和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的60名学生一起,参加“李韶经济社会考察计划”。李韶先生是一名成功的商人、社会活动家,他创立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加强中国内地大学生和美国学生对香港的了解,所以我们每天上午都会在港大听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讲座,了解香港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下午则被分成了不同的研究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和讨论,最终完成一篇考察报告。

    在40天的活动里,我们听了30多场讲座。从“特首”董建华先生,到当时的成功商人现在的财政司司长唐英年,从著名的台湾导演侯孝贤到香港艺人梅艳芳,从最高法院的官到渣打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每次讲座之后都会有学生提问的时间,而我每次都会举手,因此得了一个称号:问题少年。

    为什么要问问题?因为我觉得问问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且不说你的提问对象是如何的声名显赫、精明睿智,也不论你的问题能够被所有在场的听众听到,问题的愚蠢与聪明立刻能从你身边的听众的表情中得到反映,最难的还是,你要努力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这必须建立在你对演讲者以及演讲话题的背景、演讲本身的逻辑有敏锐的理解和判断,然后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起精辟的语言,提出问题。

    这个过程非常锻炼人的思维、急智和口才,而我就把问问题当作了一种训练,所以才几乎偏执地在每次演讲后都举手提问。也正是这种训练,使我日后在面对不论什么样背景和级别的人,都可以从容地提出问题。

    “李韶计划”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完成一篇调查报告。我和来自哈佛大学的o(建设跨文化的团队)。

    学会合作本身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交流,更加不容易。首先第一步要学会交流,交流不畅,则很难培养起信任、培养起默契、培养起互相尊重,没有团队的凝聚力,几乎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而交流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又非常的困难,大家英语水平的差异,本来已经限制了表达的有效性,再加上或多或少存在的陌生感,使得交流的双方耐心下降,最糟糕的时候可能出现完全不愿意交流的情况。因此,真诚的态度、耐心宽容的心态、互相鼓励的气氛都是保证跨文化交流成功的关键。

    在建立起了畅通的交流机制后,我、owen和trevor已经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我们最终确定把题目缩小到讨论“法律援助”这个话题上来,我们在图书馆里寻找资料、列出了准备采访的专家和当事人的名单、设计了调查问卷准备在申请法律援助的人群中进行调查,最后开始一步一步的落实。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