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够改变什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天生情致彩云中(1)
    教育的人性在于告别压抑

    北京部分小学正在推行“肯定教育”,老师批改作业时对错题不再打红“×”。同时,北京中小学将取消体育达标,每名中小学生都将建有体质健康报告,中小学实施多年的体育测试标准将逐渐由《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代替。

    这些措施的相通之处,是尊重受教育主体的成长规律和科学标准,让学生告别压抑的教育环境而释放出自身足够的能量。教育过程中的“成绩”或分数不能以伤害孩子和压抑孩子天性为代价,否则这种得不偿失的做法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人格发育,在孩子心路历程中埋下阴影。如果一小部分孩子的“杰出”是以绝大多数孩子的“牺牲”为基础,那么这种教育是相当残酷的。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都有可塑的人格和天赋。如果我们不是帮助孩子去发现自身潜能,而总是通过打红“×”判低分之类的做法打击其学习主动性,那么我们的行为实质上就在毁灭而非造就人。

    孩子作业中错误多、不爱学习、喜欢体育运动却不爱上体育课,这些现象都与教育方式的压抑有关。正因为老师总是否定孩子的劳动成果,总是以程式化的教学束缚孩子主动性的发挥,使孩子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其积极性和上进心一再被打击,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于“不求上进”了。被动式教学带给学生的压抑感是我们都经历过的,针对这些弊端,教学改革的方向就在于告别压抑,真正让孩子成为学习和创造的主人。

    不再打红“×”仅仅是教育更趋人性的一种示范,在这个方向之下,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比如倡导讨论式课堂教学、取消分数而改为评级并不再张榜公布、成绩不理想可申请重考等等。在建立适当激励机制的基础上,这些举措都是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只有实现学习上的自主和宽松,学生才会发挥出更大的创造空间。

    同时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建设也需要逐步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学生优秀与否不能只是一纸分数说了算,学生的体质健康也不是体育成绩能够替代。体质与体育成绩之间存在明显的科学界限,体育得高分证明不了对疾病的免疫力,也不能说明是否已被病毒侵袭,更与生理机能正常运转无必然联系。重视体育不宜通过设置升学门槛的方式进行,这与教育的人性化方向相悖,因为这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只会适得其反。而不久北京将推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则以指导和激励为第一要义,为每个孩子建立健康报告,指导和关爱他们的健康成长。

    不论是批改作业不再打红“×”,还是取消体育成绩达标,都是旨在使孩子告别压抑,走向自主,还自由成长的权利于孩子。教育只是一种帮助孩子实现目标的方式,始终应以尊重主体的权利为宗旨,任何压抑孩子成长、伤害孩子权利、违背身心成长规律的做法都是失败的。当教育者的观念普遍走向人性化,教育的本义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有了必要的保障。1107(原载《人民教育》)

    80年代是缺乏责任感的一代吗

    时期部分大学生的离校逃避,竟然引发了对80年代生人的口诛笔伐,甚至全盘否定。有人将其定位为“自私自利和缺乏责任感的一代”。当今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指数如何,和其他时代的大学生相比又是一个怎样的状况,我没有切身的体验,更没有做过调查研究,所以我不敢擅下结论。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如此以偏概全地否定整整一代人的说法和做法,的确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60族曾被称为“腐朽的一代”,70族曾被称为“颓废的一代”,轮到80族则成了“堕落的一代”。当然不同观点也有,另一套针锋相对的说法是:60族“奋起的一代”,70族“完整的一代”,80族“挑战的一代”。这些也就仅仅是一种说法,是一种兴之所至的评价,嘉奖一下或者发发牢骚,仅此而已。谁能说服得了谁呢?任何一种评价都只是从一个侧面和局部出发,甚至只囿于一个事件,由此便殃及一代人的精神价值定位,无疑都是没有说服力的。想起北大山难的时候,有人还在高呼“不要局限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内涵”呢,怎么转过年来就“腐朽堕落”到这种地步了。其实一切都没有本质的变化,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当代大学生风采依然,他们的精神面貌并未因为而改变。

    是对于全社会的严峻考验,包括政府在内。我们不妨扪心自问,突现之际,真正经受住了考验的能有几人?从政府到公民,我们不都是在亡羊补牢吸取教训吗,所有这些得力举措都是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如果成长中的大学生真的像某些大言不惭的成年人所期待的那样,临危不乱,先知先觉,那他们不都成了“圣贤的一代”?业已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成年人都没做好的事,却去苛求大学生,不觉得脸红吗?

    仅仅由于他们是“天之骄子”,某些人就盯住当代大学生不放吗,可惜戴着有色屈光眼镜看人的目光还是发生了偏转。部分大学生离校的另一面,还有很多大学生担起了抗击的重任。而且将眼光放得更宽广一些,社会上各行各业因而怯阵的成年人还有多少?我这里没有按习惯说法将大学生也看作成年,是因为他们还处在人生的成长期。最近美国芝加哥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多数美国人认为一个人要到26岁才算成年,学业事业家业一样不能少,这也不无道理。这且不论,令人不得不关注的是,那些没事就嗷嗷叫的道德家们,到底为抗击做过些什么呢,比得了那些战斗在抗非前线的大学生吗,比得了80一代的白衣天使吗?

    上一代人的责任是对下一代人爱护和培育,而不是罗列罪状,甚至一棍子打死。如果新生一代没能获得很好的成长,那么上一代人是要承担责任的。可是有些自以为是堪当重任的上一代人,却在不负责任地为成长中的学子罗织莫须有的“罪名”,难道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吗?这些成年人所看到的仅是一些肤浅的表象,大学生离校的背后还隐藏着我们社会的弊病。在整个社会的危机应对机制尚未完全法制化之前,我们没有资格过分苛责大学生,该责问的首先是我们自己。

    历史总是代代相传的,组成每个时代的人都是千姿百态。时代的发展也不是割裂开来,60—70—80,都是一脉相承的。不论哪一代人,谁没有过幼稚和成长的年代?“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经过灾难的洗礼,谁能够无缘无故变得坚定与成熟?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