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教育的拷问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四章 珍爱生命,人生成长的第一道风景(2/2)

    “看过许许多多以动物为主角的作品,童话、寓言、卡通,甚至神话,却从没看到一本像《再见了,可鲁》这样的一平实的语言记述一只狗的一生的书。从它出生,一直到它咽下生命的最后一口气,全书用记实的手法将导盲犬可鲁一生的故事记录下来,好象给一只狗写了一部传记。

    日本摄影师秋原良平先生手中的摄影机追踪着可鲁,从可鲁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它离世。小可鲁身上如沙鸥展翅般的十字形斑纹,像一个小孩子般打着哈欠,神情忧郁、专注忠诚的双眼,黑暗中陷入沉思的侧脸,苍苍细雨中与主人一起渐行渐远的身影,还有辞世前恋恋不舍的一(敝)……看到这些可爱的、充满深情的照片,日本著名作家石黑谦吾被深深地震撼了。他决定用语言把照片背后的每一个故事表示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可鲁,知道导盲犬的生活,于是成就了这本《再见了,可鲁》。

    作为一只导盲犬,可鲁身上背负着更多的责任,这使它早早失去了撒欢的快乐,告别了放肆的嬉闹,而养成了可以出色地克制自己的和感情的性格。它的一切感情的流露全在一双深不见底的眼睛里,那幽幽的一眼就可以让你知道它其实一切都了解。多么乖巧的一只小狗! 出生后43天就被挑选为导盲犬;在养父母家待了八个月学会了与人相处并信赖人类;经过一年的训练成为一只合格的导盲犬;与渡边先生早息相处两年,为渡边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渡边生病后,又经过三年的等待,终于可以再一次与渡边在一起散步,却哪知这一次却成了永别。老弱的可鲁终于回到养父母的家,在无比熟悉的地方安静地走完这一生最后的一段。真诚温厚的可鲁,怎么可以承受生命中如此多的离合?它的心理该装这怎样的喜悦和哀伤?

    这是一本朴素的书,全书没有一句煽情的话语,因为煽情不是可鲁喜欢的方式。作者用最平实的语言道出了最深邃的故事,勾起你心中最深的感动。

    你多久没有感动过了?生活在这个尘世间,是不是觉得心田渐渐地干枯?看一看可鲁的故事,它无言的忠诚、信赖,无私的奉献,一定会让你感受到脉脉的温情,滋润你的心灵。”

    对生命的感悟

    是的,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被感动过了,在这个充满着伪善和灵魂处处被拍卖的当下,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竟然还会感动! 当忠诚已成为棺中的祭品偶然磷光一闪,当奉献已成为睡中的呓语犹如痴人说梦,当人与人之间本应有的真诚必须先破译欺骗才能撩开面纱;那么,我们该如何去面对我们眼前的这一只狗呢?可鲁,它真的比我们强很多,它真的比人类拥有更多的忠诚和奉献! 它真的给如今生命的晚霞中增添了一份久违的彩虹。泰戈尔曾这样感叹道:“我情愿让文化的自豪感在我的屋子里逐渐死亡,只要在幸福的来世我能投身为布林达森林里的一个牧童……” 说真的,我此刻的心情正像是泰戈尔所说的那样:我情愿让做人的尊严感在我的生活中逐渐死亡,只要在幸福的来世我能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成为一只可爱的导盲犬!

    因为面对可鲁,我们人类在生命的本性上是无颜面对的。我们人类更多的是对生命的一种残杀、一种暴力以及生命与生命之间的那种充满血腥的较量!

    记得以前我们常说,旧社会我们劳苦大众生活得还不如一条狗。或许大家还记得在半个世纪以前上海的法国公园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赫然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为了摘掉那块牌子,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然而当我们对一些事情进行深度思考的时候,我们却常常面临着一些让人极为尴尬的局面:以前我们说“人不如狗”,说的是我们的物质生活。但是当我们今天的物质生活水平早已“人比狗高”的时候,在一种生命的本性上,我们能说自己就一定“人比狗高”么?比如说“忠诚”;比如说“奉献”;比如说“责任”等等。

    如今中国人尤其是城市人养狗如潮,为什么呢?是因为它忠诚;是因为它能慰籍很多人内心的伤痛和寂寞;是因为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太过于伪善和奸诈而远远不如一只狗。由此看来,我们的麻烦大了。因为我们谁也不会承认在某些方面我们人类还不如狗(这里不是指生理方面);我们谁也不愿意承认在某种生命相处的契约性上狗比人类更具有责任感。当然一向高傲的人类是不愿意承认这些的。但,假如你已经被可鲁的故事所感动;假如你看到可鲁在奄奄一息时眼神中依然充满着对人类的一种眷恋,那么人哪! 我们真的应该从对生命的感悟中,放弃奸诈和残暴吧! 因为生命中有我们太多的艳丽和感动;生命中有我们太多的寄托和幻想;了解生命,了解深沉的生命,了解生命中所有的旭日和晚霞;珍惜生命,珍惜灿烂的生命,珍惜生命中所有的忠诚和奉献……

    我的儿子今年9岁,他从小就喜欢小动物,每当他在街上看到那些买小鸡、小兔子的时候,他一定会停下脚步来看上很长时间,并会买上两只小鸡或兔子回家。对于他的这种要求,我们从来就不反对。在我现在居住的家附近,有一种被称之为“毛蛋”的东西在自由市场里随处可见。什么是“毛蛋”呢?就是专门有一种人,他们把那些即将被孵化成小鸡的蛋,突然从孵化器中拿出来进行冷却,于是一个个即将破壳而出的小生命在顷刻间便暴死在尚未破壳的蛋中。然后,这些人就把这些已经披着稀疏羽毛的小鸡从蛋壳里拿出来,从它们身上穿过一个小棍,然后放在油锅里煎渣,每个一块五毛钱。香味飘散在路边,鲜嫩的肉让很多小孩站在一边垂涎三尺。但我儿子他从来不吃。他不仅不吃,而且对此行为他始终表示出一种愤怒。他说这种行为实在太残忍,他说他终究有一天会纠集起他的那些小伙伴们去把这些人赶走。对此,我对我儿子在如此年龄便有了这种意识感到欣慰。因为我始终相信:一个从小就对一个弱小生命予以珍爱和关怀的人,长大以后不会残暴。我坚信这一点。也因此,我儿子几乎不会打架,也从来不和他的同学打架。尽管如此,他似乎依然是个小头头。孩子们愿意跟他玩,不管是比他大的还是比他小的,都以他为中心。他的学习我们几乎从来都不用操心,但他的成绩在班上始终是名列前茅。我希望他能够自由而快乐地成长,我希望他在与那些小动物的接触和交流中学会珍惜生命。不管他长大以后会成为什么,但首先一定要是一个懂得感恩、情感丰富并遵守公德的人。

    江西省有个叫赖京元的小学生,他曾经写过一篇作文,题目叫《蝉的自语》。这篇作文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作者不是以一个人视角去写那些蝉的,而是站在蝉的角度上来感悟这个世界的。所以它显得很特别:

    蝉是你们人类给我取得名字。许多人又叫我“知了”,可我不爱听。

    炎炎夏日,我喜欢在浓荫的树上高声鸣叫:“真热呀! 真热呀!”有时候,我自个儿玩腻了。就唱起歌来,招呼伙伴们。您也许知道,我唱歌不用嘴,也不用喉,而是用冀后空腹里带一对似鏺般的“乐器”。有些人偏偏把我们当作骄傲的化身,来教育天真的孩子;“别整体知了,知了的。”您知道吗?这使我们的家庭蒙受了很多的委屈啊!

    那年,妈妈在树枝上刺成了一排排卵窝,把我们生下来。秋天过去了,天越来越冷,我们把“家”搬到了地底下,靠吮吸树根的液汁维持生活。在黑暗中我耐心地等待,悄悄地长大。

    五年过去了,又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我渐渐向土地上层移动。这一天终于来了! 黎明时刻,我破土而出,穿着厚厚的“盔甲”,艰难地爬上了树干。过了好一会儿,伴着一阵撕烈般的剧痛,我的背部中央的硬壳裂开了。我脱壳而出,渐渐老熟,爬到树梢上。阳光透过薄翼,在我的翅膀上闪亮。我挣开眼睛,仔细打量这我周围的一切;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小河在欢快地流淌……我不住的歌唱,歌唱光明和自由,虽然没有人为我喝采。尽管过这风餐露宿的生活,但每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我已经很知足了。也许您正在林间小路上散步,也许您正在窗前看书,这时,您会听到我的声音。请相信,这是我对您的问候。因为,您会是我的朋友!

    请爱护童心的灵动

    老实说,我们有时候真的不要太小视我们的孩子,也不要太藐视他们心灵中那片未垦的土地。他们有时候比我们成年人更有生命的原始感悟,也比我们有更多人性的光辉。事实上,一个儿童在很大程度上比成人更接近人本身,而成熟则意味着一个生命必须去脱壳为另一种生命的非我存在。所以成熟本身实际上就是生命异化的一种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熟是社会对一个生命的变态要求;成熟是意味着人人都应该在假面舞会中成为高手;成熟是要求人们来溃灭生命的真相从而去成全一种虚假的正经;因此我们这个社会就产生不了像安徒生那样的浪漫童话和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侏罗纪公园》那样充满幻想的影片。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艺术家以及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科学家都拒绝成熟。此外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很多正气凛然的人口无遮拦无所畏惧;很多性情中人不拘小节却风度翩翩。因为他们喜欢生命中的这种潇洒、这种浪漫以及在生命的自由中开启人类更深邃的智慧。

    一个叫谢力杨的浙江小学生,他写过一篇很有意思的幻想作文,在这篇作文里,这孩子已经把人类对宇宙生命的想象伸向了 2099年的某一天:

    2099年,地球科技已达到可造出光速飞船的地步。

    6月的一天,阳光明媚,h国某天文台趁着这大好时机正忙着观测外星生命。到了晚上,天文台副台长乔尼忽然接到哈勃望远镜传来的信息:距地球4.8万光年外人头马座的比邻星a星,可能存在生命。乔尼急忙走进工作室,按下警报器,喇叭里传出了他洪亮的声音:“各位工作人员听着,比邻星a星可能存在生命,各位……”台长富丝打电话要求h国政府拨款制造人造宇宙飞船,前往a星。半年后,宇宙飞船造好了,发射台上轰的一声巨响,宇宙飞船以每秒300000千米的速度前进,4.8万光年后,终于靠近了比邻星。

    比邻星a星的磁场极强,宇宙飞船被它强大的吸引力所吸引,叭的一声,宇宙飞船坠落在地面上,乔尼和富丝走了出来,“天啊!”富丝一看仪器,差点昏倒。仪器显示,这座星球虽有空气,但95%是瓦斯,有50个大气压,人如果没有穿宇宙服,不是背瓦斯毒死,就是被大气压压死。乔尼才走了十几步极已满头大汗。“这地方的引力是地球的800多倍,大得可怕。”富丝吃力地说。他俩吃了一些特制的食物和水,继续往前走,走了半天也不见一各生命,宇宙飞船莫非落在了“沙漠”上?他俩一齐昂头看“太阳”,这“太阳”黄黄的,跟地球上看到的差不多,一看温度计,哈,30度,正适合生命生长。这时,后面传来了一阵脚步声,回头一看,他俩愣住了,只见一个蛋形小人,他的眼睛长在身子上,没有瞳孔,鼻子已退化成两个气孔,嘴巴只是一条缝,两只手也是五根手指,脚只是一只吸盘一样的东西,跳跃行走。乔尼看着他别扭的模样,感到很可笑。

    那外星人打了个手势,后面冒出来一群外星人,人虽小,劲儿倒挺大,把他俩捆了起来,送入了牢房。乔尼用地球语说;“我们没有恶意,是想来和你们建立友好关系的。”外星人把这段话记录下来,走了。一分钟后,外星人又来了,用生硬的地球语说:“对不起,我们同意跟你们建立友好关系。”他们出狱了,那外星人说:“有什么可帮忙的吗?”“我们的飞船坏了。”“带我们去修。”外星人说。他俩把外星人带到飞船那里,只见外星人发出一道蓝光,飞船立刻变得完好无损。富丝谢了外星人,还带回一个外星人,乔尼则留在a星球做大使。

    从此,地球与a星上的人开始了友好往来。

    对于一个小学生这样的幻想,以及在这种幻想中对未来人类与外星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我们千万不要去扼杀它,因为这是他在生命的大海边一次从容的散步;是在他童心未泯之时对生命伸向遥远天际的一种渴望。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保护好这种感觉,保护好这种幻想,保护好这种生性的灵动,就像人类必须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一样……

    韩美林的怒火

    在我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两幅著名画家韩美林的动物画。这位拒绝成熟的画家对动物的喜爱可以说是到了“人兽不分”的地步。在他位于北京通州区的家中,韩美林与他的诸位阿猫阿狗们关系混得很不错。有意思的是,韩先生并不像其他人那样把自己的宠物起名为什么“花花”啦、“鲁比”啦、“逗逗”啦、或者“比利”啦、“迈克”啦什么的。韩美林先生则称他的这些伙伴们为“刘富贵”、“李秀珍”什么的。如果不知道的人站在门外听到韩先生在里面叫这些名字的时候,他一定会误以为里面有多少人呢?

    据韩美林先生说,有一次他应广东某地之邀,前去作客。是夜,当地有关人士为韩美林先生设宴接风。席间,只见韩美林先生突然怒火中烧并站立起来,双拳紧握似乎开战在即。正当很多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时候,只见韩美林的妻子立即拉着韩先生快步走出宴会厅。为什么?是什么事惹得韩先生如此大火?原来,当一个个所谓山珍海味之菜被端到桌上的时候,在一个锅那沸腾的汤水中,韩美林先生竟然看到了一只老鹰的头在里面翻滚!

    据说,事后该地的某负责人见到韩美林先生之后热情地问道:“怎么样,韩先生,昨晚您吃得怎么样?”只见韩美林先生顿时两眼冒出一股怒气,怒视着这位领导,片刻之间,从牙缝里挤出三个字来:“!”

    老实说,我本来不想在这本书里用任何所谓不文明的语言,因为这毕竟是一本有关教育方面的书。但我实在是割舍不下韩美林先生的这段精彩剧情。可以想像当时那种场面的宏伟壮观:一个领导,衣冠楚楚,油头粉面,大权在握却缺乏教养;一个画家,身着布衣,一身正气,无权无势却大义凛然。他们在一个餐桌上展开了一场生命与反生命的较量;展开了一场文明与反文明的对恃。这里没有法官没有辩词只有一方的热情和另一方的愤怒;我相信那位领导一定感到很无辜也很委屈,因为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他到底做错了什么。同时我也相信,韩美林一定也会觉得很无奈因为他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才能让这些人知道他心中的愤怒。于是那三个字就作为了一种“总结陈词”而结束了一个不同层面上的对恃和对话。

    我相信,韩美林先生是实在出于无奈才会说出这三个字的。因为他一定是感到了任何与其沟通的方式都是无效的;因为他一定感到了除了这三个字之外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是无力的。与此同时,我知道,韩美林先生那潜意识中的那个“狗情结”一定是使他无法忍受此情景的根本原因。因为在“文革”期间,当韩美林先生被红卫兵从家中抓走去街上游斗的时候,当此时以往所有与他相熟的人都离他而去的时候,只有那只狗,那只邻居家的狗紧紧地跟着韩美林片刻不离。后来,红卫兵一棍子打烂了那只狗的腰,只见那只狗无力地、一瘸一瘸地脚步慢了下来,最终消失在人群之中。在监狱里,韩美林先生几乎天天都在想这只忠诚而又可敬可叹的狗。我们知道,在那段特殊的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背叛已经是司空见惯;人性被严重扭曲之后的结果是谎言如同太阳,在每天的朝起霞落中阴雨绵绵。多少年后,当韩美林出狱的第一天便买了很多食物去看望那只曾经风雨同舟的狗。然而,那只狗却早已死了,它就死在了那个红卫兵用棍子打烂了它的腰的几天以后。

    或许是这只狗对韩美林来说是太难忘了,或许是韩美林在这只狗的身上发现了与其相比人的德性实在是不值得一提。在往后的日子里,各种动物的憨厚姿态便成了韩美林画中的主角。而“刘富贵”、“李秀珍”之类的妮称也就成为了韩美林与其这些伙伴们共同生活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了,为什么当韩美林看到一种珍稀的生命在锅中被人残害之时,他的精神就完全失控了。而那三个字也就成了韩美林对人类至今还普遍存在的那种对生命的滥杀无辜,表示出的最为愤怒的谴责和控诉!

    此刻,韩美林的两幅马画在我办公室的墙上依然静静地伫立着。虽然画是一种静物,但你能从中体会出一种灵动,一种生命无处不在的悠扬和飘逸。

    《英雄》中的杀气

    我总觉得,在我们的教育以及整个社会意识中,我们似乎缺乏一种对生命的弘扬和敬畏的意识。同时我们也缺乏对作为一种生命之动物的深切关怀;电视上所有的“动物世界”几乎都是外国人拍的;我们的科学家几乎没有像齐伊·亚当森那样在原始森林里常年与动物为伍的;此外,我们也没有像布莱曼、秋原良平以及石黑谦吾这样的摄影师和作家。我们的摄影师似乎更愿意蜂拥在三亚的海滩上拍那些身着泳衣的漂亮女郎;我们好像也从来也没有见过那位著名作家的书是来专门描写动物的。我们没有像《马语者》这样的电影,尽管我们现在的导演在世界上大名鼎鼎。相反,我们关注更多的似乎是像《英雄》这样的影片,一种对生命疯狂杀戮的影片。在这里,张艺谋的大手笔体现在那宏大的刀光剑影之场面中;你听哪,影片的末尾那几百人一遍又一遍的杀气腾腾地叫喊:“大王,杀不杀?大王,杀不杀?”“杀!”一声命令之后,那无数根剑暴风骤雨般飞向了“李连杰”,一个生命顷刻间就这样灰飞烟灭。而那被张艺谋引以为豪的所谓视听效果,更是让人感到了生命在毁灭时的那种恐惧和震颤! 就这一点来说,我不喜欢张艺谋的电影,就连他唯一的一部都市题材的电影《有话好好说》也充满了杀气。你看影片中姜文那嘴脸,手拿一把菜刀在满嘴“剁了你”的叫喊声中犹如一个发了疯的屠夫。我不知道一个人一天到晚看那些杀气腾腾的电影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但据有关调查已经证实,目前正在大肆泛滥的港台武打及暴力影片,已经成为当下青少年犯罪的一大诱因。因此我总在想,我们的电影能不能给观众少一些杀气而多一点人性的关怀?能不能给观众少一些暴力而多一点生命的抚慰?尤其是对于我们的青少年们!

    在这一点上,我喜欢陈凯歌。至少陈凯歌的电影有一种思考,有一种张力,并且时常会让你感动。就像他的《和你在一起》。影片中,那个陈凯歌自己扮演的余教授,他一次又一次地告诉那位来自乡村的小提琴手刘小春,音乐中一定要有感恩,有感恩才会有好的音乐,你的音乐就是武器,而你的工作就是征服。当刘小春最终知道原来自己是弃儿而与他一直相依为命的养父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时候,刘小春便知道了余教授一遍又一遍说的感恩是什么。在北京火车站人熙嚷嚷的大厅里,当刘小春放弃了比赛而面对着他的养父演奏起柴可夫斯基那首著名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时,他已经泪流满面了。因为此刻他已经深深知道了什么叫感恩。此时,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通过刘小春充满激情的演奏回荡在大厅的每一个角落,他那充满感恩的音乐征服了每一个人。

    在这部电影中,陈凯歌有一句话让至今我印象深刻,他说:这“世界上唯一不能赠送的东西就是情感”。确实,其实人类全部的情感和感恩都是来自于自我的生命体验。而一个生命感麻木和生性暴戾的人是不懂得感恩的。因此我始终认为,珍惜生命并懂得感恩生命是一个人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品德,因为人的一切良知和正义感都是从此诞生。而具备良知和正义感,应该是每一个人迈出其人生第一步时所必须具有的第一道风景……

    在本章结束之前,我必须要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一篇讲述有关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文章。尽管在我此生中看过很多书和很多文章,但能让我真正感动和流泪的却不多。下面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有一天我无意中读到了这篇文章,看着看着,眼泪竟涮涮地、悄无声息地落了下来:

    那是在大西北生活的日子,一次我们要到远方去进行作业,全队的人要一起出发要穿越大戈壁,没有汽车,没有道路,把我们送到那里去的只有几十峰骆驼。于是,就在一个隐晦的日子,一队长长的骆驼,无声无息地走进了荒漠。没有一株树木,也没有一簇野草,整整走了一天,也没有见到一个人影。就这样默默地走着,我们吃在驼背上,喝在驼背上,摇摇晃晃,我们还睡在驼背上。

    走啊,走啊,才早晨走到中午,又从中午走到黄昏,坐在骆驼背上的人们已经疲惫不堪了,而只有骆驼还在一步一步地走着,没有一点躁动,没有一点厌倦,就是那样走着,默默地忍受着命运为它们安排的一切。

    脚下是无垠黄沙,远处是一柱柱擎天直立的荒烟,“大漠孤烟直”,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古人喟叹过的洪荒,我们的人生是如此坎坷,世事是如此艰难。坐作驼背上,我们的心情比骆驼的脚印还要沉重。也许是走得太累了,我们当中竟有人小声地唱了起来,是唱一支曲调极其简单的歌,没有激情,也没有悲伤,就是为了在这过于寂寞的戈壁滩上发出一点声音。果然,这歌声带给了人们一点兴奋,立刻大家就有了一点精神,那一直在驼背上睡着的人们睁开了眼睛。但是,谁也不会相信,就在我们一起在一种情绪中向四周巡视的时候,我们却一起发现,驮着我们前进的骆驼,一次次将头仰起,对着空旷的苍天,没有嘶鸣,只是眼眶中盈满的泪水一滴、两滴,滴进了脚下的荒漠。

    骆驼哭了,走了一天的路,没有吃一束草,没有喝一滴水,就是还在路上走着,也不知道走向何时,也不知道走到何地,只是听到了骑在它背上的人在唱歌。它们竟一起哭了,没有委屈,没有怨恨,它们还是在走着,走着……

    一时间,我愕然了,我不知道骆驼究竟为何要哭。是我们的歌声感染了它们同样枯燥的情绪,还是因为脚下的黄沙始终看不到尽头?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分明感觉到,冥冥之中,生命与生命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真诚地沟通。

    直到今天,每当我为着生命的艰辛、人生的坎坷而深感疲惫时,就会想起生命中第一次目击到的动物的泪,内心深处就会涌起一种感动。于是,我对世间万物也便有了一种敬畏……

    记得一位诗人曾经说过:“人应该从墓地回家的路上成为诗人。”

    这句诗写得太精彩了! 因为假如一个人从墓地回家的路上对生命依然没有感悟和敬畏,那么他的出生日便是他的祭日!

    <span id=p></span>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