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研日记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32节:天上人间
    善于冷嘲热讽的中国媒体,不知道这次会以怎样的态度评价国足的表现。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6月28日

    阴雨绵绵。

    这样的日子并不多见,尤其在这个风沙刚刚过去的古都---古老和现代搭配极不协调的城市。在霏霏细雨的上午给一个编辑回信说,连绵不断的雨水,虽说缓解了旱情,却也阴郁了天气,好在心情并未因此受挫,和着雨打树叶的声音睡觉,惬意凉爽,直睡到那云层背后的日上中天……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唐后主李煜的这首《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将伤春怀国的苦闷思绪浓缩凝练在短短的文字中,也暴露了他的本质:词人而非龙椅上的皇帝。文人掌权便会将文字中的情绪化和非理性运用到治国之中,这显得单纯而幼稚,无法胜任狡诈政客的身份,其结果就无法避免某种方式的失败。郭沫若为不少批判者所诟病的一点就是其从政之后的作品和作为。“郭沫若本质上是一位浪漫的诗人,其才华也多表现于诗歌创作中;而当他转向从政时,诗人与政治人的歧途就难免令其尴尬,甚至俗气。”(温儒敏《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35页)这也许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吧。

    心中有侠义,何处不江湖?忘记了这句话的出处,却一直记着并喜欢。偶然看到一张图片,黑色的主背景中一抹红霞无限灿烂,跋涉者的影子渺小而孤单,却始终朝着有光的方向。图片不大,只能占据屏幕的十分之一不到。我在图片下面写下的两行文字就是“心中有侠义,何处不江湖”,那一抹亮色放射出无边的希望,激励我走过每一个有风有雨的日子。我将之发给了几个朋友,不知他们是否也如我一样能够从中汲取力量,但愿。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