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习惯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46节:自我反省(2/2)
    1.定义和内涵

    马虎,就是做事情粗心大意,常常丢三落四,并因此把能做好的事情做得一塌糊涂,能做正确的题目做错了。“马虎”这个词的由来,就是一个笑话:

    传说在宋朝,京城开封有一个画家,此人画画很不认真,粗心得很。有一天,他画老虎,刚画完一个虎头,就听一个人说,请给我画一匹马,于是他就在虎头下画了个马身子。那人说:“你画的是马还是老虎?”这位画家说:“管他呢,马马虎虎吧。”“马虎”这个词就这么出现了。那位请他画马的人生气地说:“这么凑合哪行,我不要了。”于是生气地转身走了。

    可画家却不在意,还把这张画挂在自己家的墙上了。他的大儿子问:“您画的是什么?”他漫不经心地回答:“是老虎。”二儿子问他:“您画的是什么?”他却随口说:“是马。”儿子们没见过真老虎、真马,于是信以为真,并牢牢地记在脑子里。

    有一天,大儿子到城外打猎,遇见一匹好马,误以为是老虎,上去一箭就把它射死了,画家只好给马的主人赔偿损失。他的二儿子在野外碰上了老虎,可却以为是马,迎过去要骑它,结果被老虎咬死了。画家痛心极了,痛恨自己办事不认真,太马虎,生气地把那幅虎头马身子的画给烧了。为了让后人吸取教训,他沉痛地写了一首打油诗:“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大儿仿图射死了马,二儿仿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故事看似荒唐,但是其内在的道理却是深刻的。在一些关键时候,马虎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有个孩子从小养成马虎的坏习惯,长大了当建筑师,在计算工地用料时,把砖的数量后面多写了一个“0”,结果工地的砖多运去9倍,盖完楼又用汽车往回运。仅这一项就损失国家财产上万元。

    马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克服马虎的坏习惯,首先要找到孩子的原因。一般来说,马虎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态度问题。态度不认真,对学习缺乏责任心,敷衍了事,因而理解知识时囫囵吞枣,作作业时敷衍塞责,马马虎虎凑合着做完得了。

    第二,性格问题。急脾气,干什么事都心急,急急忙忙难免出错。

    第三,熟练程度上的问题。因为对所做的功课不熟练,顾此失彼,出现错误。研究表明,对习题特别生疏不易马虎,因为还不会,特别小心仔细。对习题非常熟练也不易马虎,熟到不假思索就能写对,也不马虎,很少有把自己的名字写错的,就是因为太熟了,马虎不了。只有半生不熟才容易出现马虎的现象,看着这题一点都不难,可实际上自己又掌握得不是特别好,思想上麻痹,出了错。

    第四,习惯问题。马虎已成习惯,干什么事都毛手毛脚,马马虎虎。

    第五,考试焦虑问题。有些人因对考试的心理负担过重,过分紧张,平时做题没问题,一考试就错,这是考试焦虑造成的。

    针对不同情况,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果自己是态度不认真,应主要解决态度问题,充分认识马虎的危害,改变不认真的态度;如果是性格急躁,要训练性格,改变急躁的性格;如果是对知识不熟练,应多加练习,使自己能熟练地掌握知识;如果是对考试焦虑,应减轻心理负担,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心理负担轻了就不会那么紧张了;如果是习惯不好,应校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培养严肃认真的好习惯。

    <span id=p></span>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