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雨雪薰:我们学校不准带,带了,被老师知道,要写检讨书。
鱼香肉丝:谁会笨到上课打手机,不被老师的口水喷死才怪!
清风男:我手机一次上课未关机,突然响了,老师怒视我(铃声是我自己录的,铃声是:下课万岁下课万岁),叫我起立,晒了我一节课……上课一定要关机!!!
讨论到现在,手机是利大还是弊大,有n个答案。但有小网友提出,手机本身的利弊可以由我们自己把握。
怕怕:其实带手机上课可以关,考试可以不作弊,根本问题是你有没有自制力。
樱落封印:有同学上课不自觉,用短信代替说话,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手机属于贵重物品,老师没收了又要很快还给同学,部分同学因此影响了成绩。
樱桃:带不带手机上学,主要看个人的自制力,自制力强的人可以带,否则最好不要带。
面对手机,你看网友们讨论得多热烈,多认真!这非常好。现代社会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你们与时俱进,正说明有强烈好学的精神。
看了一番激烈的论争,应该意识到了,工具本应为人服务,人不能过于依附它。
一个新产品诞生的时候,人们在尽情享受它的好处时,往往会忽视它给人带来的害处。而这种伤害常常要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能反映出来。
你听说过“四环素牙”吗?六七十年代,这种口服抗菌药风靡一时,孩子感冒、发烧或局部感染,基本都用四环素。有的孩子经常用,反复用,成年后,就形成了很难看的“四环素牙”。
同样,面对汹涌澎湃的手机普及浪潮,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头脑清醒,把握利弊?
尽管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目前还没有严格定论,但越来越多的专家指出,手机辐射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对孩子。
我尝试着总结了一下手机使用不当导致的七大伤害:
一伤脑:手机辐射会伤害大脑。手机的设计原理是将声音转化为电磁波发射出去,所以手机无疑都有电磁辐射。其实很多电器都有这类辐射,但手机的电磁辐射比较严重。因为电磁辐射程度取决于距离,相距1厘米和10厘米差别就非常大,而拨打和接听手机的时候,手机离人脑和耳朵的距离很近。
2001年,英国《泰晤士报》有文章指出,儿童使用手机吸收的辐射量比成年人多50%。手机辐射量的50%会渗入5岁孩子的脑部,10岁孩子的渗入率降为30%,而成人只涉及耳周围的一小部分区域。因为孩子的耳及头骨较细、较薄,因此对辐射吸收率也较大。专家建议,16岁以下的孩子应在必要时才打手机,并且时间要尽可能短。
二伤心:手机胸前挂对心脏不利。轻巧的手机,美丽的饰物,再配上一个精美手机套挂在胸前,很多女生喜欢这样。
但专家认为,手机挂在胸口,位置靠近心脏,对心脏会有一定影响,并会影响女孩的内分泌。
你们如果不用手机的时候,最好关机,放在包里,或是口袋里,一定不要放在胸前。
三伤耳:手机游戏可导致儿童耳聋。不久前,德国科学家警告说,手机游戏可以使儿童耳聋。当把手机放在耳边时,有些游戏声音比站在喷气式飞机发动机旁边的声音还要大。
德国蒂宾根大学教授说,儿童玩手机游戏危险特别大,85分贝的噪声就有损害听力的危险。
四伤手:频繁发送手机短信对手指健康有危害,这是美国一家身体健康中心的研究结果。该中心的主任说,用手机发送短信息时必须频繁使用单个手指或是两个大拇指,非常容易变得红肿或是发炎。这和过度使用鼠标带来的手部疾病有些类似。
五伤学:手机带进课堂会影响学习。校园和课堂频频响起手机铃声,严重扰乱课堂纪律。因此,手机在学校里越来越不受欢迎。日本的初中就严禁带手机。因为初中生上课频发短信,造成课堂秩序混乱。还有学生用手机短信在考试时作弊,非常不利于学生品德塑造。
六伤身:利用手机伤害青少年的事件屡有发生。日本的青少年犯罪很大一部分都是利用手机,手机往往是进行盗窃和暴力活动的联络工具。一个16岁的日本高中女生,发短信说:“想认识文艺界名人。”结果一条回信把这个女生骗了,她被领到饭店遭到强暴。
七伤财:盲目过度使用手机,很费钱财。中小学生手机费大部分是由父母支付,一位学生的母亲告诉我,她的女儿一月的手机费高达几百元。
除此之外,手机还常常打断你的思维,缩小思维空间。有人称现代青少年是“拇指一代”,指十几岁的孩子编完短信,用拇指传发。日本一位大学教授悲叹道,拇指文化的发达,造成大脑的萎缩。
有个女孩向我诉苦:我妈给我买了一个手机,粉红色的,我高兴了没两天就郁闷了,我妈天天用手机呼我:“干吗呢呐?”“没干吗!”“没干吗干吗哪!”我正写作业呢,手机响了;我正和同学谈谈天呢,手机又响,你说我烦不烦,我觉得自己没了自由,没了空间。
手机的确能带给你便利,但是没有自制力,过分依靠它,人们就成了工具的奴隶,你看是不是这样一个道理?
自由从自律开始,让手机带给你快乐。
面对手机,你要学会保护自己,过度频繁地接听手机,会伤害你的身体;轻易地相信手机短信中的中奖信息,会上当受骗;只有科学地使用手机,真正成为手机的主人,才能让手机为你服务,而不是你为它服务。
<span id=p></span>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