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谈秋游(游人民公园)印象,真倒霉,今天偏偏不贴红星,只给发个用废包装纸算的“小山”。
(还好,第二天补贴红星,有婷儿一颗。)
10月24日。今天上课认数字,1-9,婷儿全认下来了,是全班惟一个,老师奖励婷儿一颗红星。我和婷儿喜出望外,谈了许久。婷儿从认字书的目录中学会了认百位数,认个位数当然不成问题,我们喜的是红星数目同多数小朋友一样,是两颗,仅次于詹培(他因拼智力玩具意外地得了一颗),老师说谁得红星多,就到北京旅游(把照片贴到地图上)。这下,婷儿有可能争取先去了,我们谈论的就是如何争取每次上课都得红星。
我为婷儿提出的第二个目标,是改正吃饭时东张西望的缺点:
这个星期,一直在想办纠正婷儿吃饭爱说笑、爱东张西望的毛病,谈了多次都无效,今晚决定,从明天起,不改这毛病,就关 10分钟厕所,犯一次,加 10分钟,改掉为止。婷儿自己提出,眼睛看着碗,改正东张西望,想说话时心里就说“不要讲,不要讲!”吃饭要小心,不要撒饭(撒到桌上还得赶到碗里吃,不卫生)。这三条婷儿反复了一次,基本做到了。今天婷儿第一次当值日生,很认真、很自豪,饭吃得特别快。
第三个目标是争取入选舞蹈班:
幼儿园嫌舞蹈班的孩子条件差,决定另办一个不收费的班,婷儿毛遂自荐,居然被吸收了。这种积极的态度当然受到了我的表扬。这个班想在节日表演节目。要从17个孩子中挑10个出来,我鼓励婷儿认真学、刻苦练,争取入选。我希望婷儿从小就有“在竞争中取胜”的意志,并为此付出相应的努力。
第四个目标是争取睡午觉时快点入睡:
睡午觉的问题,用边勾脚趾头边数数的办解决得很好。这个办利用气原理,使意念集中在脚上,催眠效果极灵。只要坚持下去,对身体就很有好处。但不知婷儿能坚持下去不?(这个办直到现在都还在用。)
这些目标对别人也许没有什么意义,但对婷儿来说,却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效果,正是这种不断更新的小目标,让婷儿始终有需要争取的东西,始终保持着强烈的上进心:
昨天,婷儿问我,为什么那么多人都骄傲?我用小桶、大桶、井、河、江、海的不同客量来解释骄傲的原因,骄傲的可笑。效果很好,婷儿马上用小杯、大杯来作比。今天婷儿说:“刘蓓看老师先喊别人不喊她回答问题,很不高兴,有点光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样子。”我告诉婷儿:“那叫嫉妒。”婷儿说:“有点嫉妒。”我问婷儿嫉妒不?婷儿说:“我才不呢,妈妈说过不应该嫉妒别人,别人上去回答问题我很高兴。”我趁机说:“是的,别人进步,你才会有好朋友,对落后的人,你可以宽容他们的缺点,但很难做朋友,进步的小朋友多了,国家才会进步。”
既要学会争取,又要学会放弃
孩子要全面发展,兴趣必须广泛、所以早期教育特别强调多方培养,因为孩子最初几乎没有中心兴趣,或中心兴趣极不成熟也极不稳定,其生理和心理素质还会不断发展变化,过早的和人为的定向培养,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
我一向鼓励婷儿从事艺术活动,如学习和欣赏音乐歌舞绘画造型等。学习艺术既是智育也是美育,对促进幼儿大脑右半球的发达,增强想象力、形象思维力和创造力有重要意义,发展这些兴趣有助于培养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并获得具有创造特点的性格品质。
我总是在抽象思维训练的休息时间里和婷儿一起唱唱跳跳,我把它称之为“马克思式的积极休息”。婷儿就在这些零零星星的学习间隙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如:
近一个月来,我开始教婷儿统音阶,婷儿的音准大有进步,但还是不能固定用一个调唱完音程跳动较大的歌,奇怪的是唱《记得有一天》这首歌却很准,在梦里唱都不走调!
婷儿很爱听《江姐》中的唱段,也爱听《月亮颂》和优美的陕北民歌,她居然听会了《不要用哭声告别》的前一段,她爱听京剧,自己乱哼时,还有点像呢!
婷儿想学动脖子,结果脖子没动好,倒扭会了迪斯科....
当孩子迷上了某种与他的先天条件不相适合的事物时,我认为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走出“迷津”。因为多方培养并非要求面面俱到或平均使用力量进行教育,还必须视环境、条件是否许可,尤其是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发展前景而因材施教。年幼的孩子天性都很自信,即使面对无逾越的困难和无数次失败,这种自信也毫不减弱。尽管有经验的人早就看出来没有可能成,小孩子却天真地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成的。虽说这是预定的心理发育过程(一般说来,要等孩子进入五年级之后才能区分能力与努力的区别),但我不想让婷儿在没有成可能性的路上白白耗费宝贵的生命,一旦遇到这种情况,马上抓住机会,教她学习“现实地思考问题”。
比如说,婷儿从小就喜欢跳舞,对舞蹈的接受能力特别强,刚满4岁时她还对跳芭蕾产生了强烈兴趣那是在我带她看了美国电影《转折点》之后,在这部舞蹈家传记片的艺术感染下,婷儿一心要当芭蕾舞蹈家。但是从遗传的角度来推断,婷儿的身材肯定不适合当芭蕾舞演员,我就在不伤及她对舞蹈的兴趣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帮助她放弃了跳芭蕾的愿望:
....上床后,婷儿要练舞,她做了几个“小踢腿”还挺像回事的。只不过脚是半勾半绷,很可笑。我帮她纠正了,她自己又来做“擦地”,前天我曾笑话过她的弯膝“擦地”,今晚,她做的就是直膝“擦地”。练了一会儿坐地压腿,又练了一会儿下腰,婷儿提出要练“挥鞭转”。我说这个太难了,妈妈转不来,只知道怎么转。她就要我做个样子,她来转。
婷儿转了几下,当然不行,我趁机告诉她,必须先练“立前脚掌”,婷儿马上就扶着床栏杆踮起脚练起来。小肚子圆鼓鼓地挺着。我帮她摆好了手位,她说:“帮我买双芭蕾鞋吧。”我说:“除非你能连续立半个小时,否则是不能穿芭蕾鞋的。”“我能立半小时。”我笑了,说:“那好,你看着钟,现在长针指着6,等它指到12,就是半小时,你试试看吧。”“我行!长针一会儿就指到7,7过了就是8、9、10、11,然后就是12,你就给我买芭蕾鞋。”5分钟过去了,婷儿还是信心十足,中途挠了一次痒痒,学会了收腹,放松脖子。我怕她明天腿疼,劝她算了,没有人能立半个小时。她不肯,只顾收腹。又过了两分钟,她只好认输了。我忙让她坐下,替她搓小腿。她说:“主要是脚趾头受不了。”
我趁机做了半个多小时的劝说工作搞芭蕾不能吃糖、肉、巧克力及许多好吃的东西,她总算打消了当芭蕾舞蹈家的念头。
孩子需要学会“该放弃的就放弃”,家长也要学会。当你让孩子学习演奏乐器的时候,如果你想的是演奏乐器可以使手指变得特别灵巧,有利于智力开发,你就会仅仅因为孩子在练琴而高兴,决不会为孩子又弹错了几个音而生气失望。你高兴,对孩子就是一个积极暗示,孩子就会更加喜欢练琴,即使琴弹得不好,也培养了对器乐的兴趣,更何况还促进了大脑发育。
早期美术教育的标准,主要也不是以孩子画得像不像来衡量,而是要看孩子是否爱美的事物,是否能大胆动手绘画和造型,是否能发挥想象,创造和制作美的形象、美的作品。家长没必要为孩子画得不像而急躁不安,如果大人对孩子斥责不断,“懒、笨、不专心、不刻苦”之类的消极暗示不绝于耳,孩子又烦又怕,哪里还顾得上兴趣不兴趣呢?对此,我也经历了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
....晚上,婷儿蒙画,练习圆圆、画人。她说要连着练3个月的圆圈。袁老师说画好了圆就可以教许多新东西,另外,要教孩子学会看示范,这是练习观察力,其中包含“找特点、找要领”的能力。此话有理,这给我以启发,不再为婷儿学不像而发火。
结果,婷儿对绘画的兴趣又得到了健康发展的环境,在幼儿园中班的图画班表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
和姥爷做朋友,快乐又有趣
1986年春,我的电大课程进入关键时期,又要准备大三下学期的期末考试,又要准备毕业论文答辩。恰好这时弟弟的岳母把我弟弟的孩子接走了,我妈妈一腾出手来,就到成都来看我们,并决定把婷儿带到鄂西大学去住半年,让我专心准备毕业论文。
这一回轮到婷儿为我做牺牲了。因为幼儿园的图画班请了个很好的图画老师,姓袁;是东城区青少年宫的美术老师,她对培养美术人才很有经验。婷儿在她的指导下,进步很快,是图画班的尖子之一。等婷儿半年之后回成都时,由于缺了半年课,已经跟不上这个图画班的课了,而另一个当时和婷儿水平相当的女孩子王玉则继续保持领先状态,后来更是在袁老师的指导下,走上了学习美术专业的路。
如果当时有一个适合婷儿学习进度的班,我一定会让婷儿继续学习下去,遗憾的是,中国的幼儿园和小学中学都没有根据各人进度选择学习等级的制度,我又没有时间陪婷儿去上幼儿园以外的图画班因为我是从电大二年级开始在职自学的,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之后,我还得在两个月之内补考完电大一年级的全部课程,才能结束电大的学习任务。因此,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婷儿在绘画能力上与她的好朋友王玉差距越来越大。事实上婷儿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时间去满足自己仍然存在着的对绘画的兴趣。
不过,世间的事情总是有失必有得,在鄂西大学度过的半年时间对婷儿的成长也很有建设性。
鄂西大学所在地恩施是一个山育水秀的小山城,城的四周是一层比一层高的山,城边的丘陵上长满了青翠的马尾松,鄂西大学就坐落在青松掩映的丘陵之上。晚饭后,姥爷经常带婷儿到山坡上去散步,姥爷就像我在成都所做的那样,看见什么就教婷儿什么。
刚开始,婷儿有点怕姥爷,但很快就喜欢上他了。姥爷也很喜欢婷儿,他们俩只要在一起就笑声不断。姥姥在信里写道:
今天晚饭后,婷儿和姥爷到山上去捡松果,收获不小。婷儿捡了松果,还做了一首诗:
松果松果你别躲,
捡回家去烧煤火,
煨的排骨香又香,
三人吃得乐呵呵。
姥爷是个多才多艺的学者,他不仅教婷儿编顺口溜、编谜语、背古诗、背乘表,还教婷儿英语和画画。鄂西大学往后几公里的山上挂着几条小瀑布,水源来自山腰上的“龙洞”。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元老陈诚在龙洞附近修了一座别墅,这个未经开发的溶洞因此而闻名于恩施。一个星期天,姥爷特地带婷儿到龙洞去玩了大半天,他们带着画笔,又是爬山,又是写生,不知有多快活。
从那天起,和姥爷一起爬山就成了婷儿最喜欢的活动。“六一”儿童节,姥爷带婷儿跑了不少路去爬城东的五峰山。婷儿和11岁的邻居小姐姐一直爬上山顶的连珠塔顶层,极目远眺,真切地体验了一次“一览众山小”的意境。回来后婷儿精神好极了,在阳台上蹦蹦跳跳的,直说连珠塔不高,一点也不累。姥爷却累坏啦!
我认为,经常登山望远对她日后反复听到的提醒“不要做井底之蛙”,有很强的反证作用。在成都,就很难有这样的登高机会,就是登上了摩天大楼,视野也没有山顶广阔,而且坐电梯登高,也体验不到奋力向上终于成的喜悦。
姥爷在阳台上种了一些花,有一天,姥爷发现一只蝴蝶在一盆花上产了一些卵,马上叫婷儿来看,从此,每天观察蝴蝶卵的变化就成了爷孙俩的一大趣事。婷儿就像我小时候养蚕一样,惊喜地关注着蝴蝶由卵变成毛毛虫,又由虫变蛹,再由蛹化蝶。姥爷则在观察过程中给婷儿讲授了许多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婷儿进中学后,生物课学得很轻松,跟她从婴幼儿时代就经常观察动植物,形成了对生物学知识的敏感性,是分不开的。
5岁的婷儿对姥姥的模仿也上了一个台阶,姥姥在信里写道:
....现在我早上上街买菜,给婷儿留个字条,她就不哭,起来自己穿衣服。下午她上幼儿园,我在睡觉,她也要给我写个字条。她说园字不会写,我说你就画个○吧 !结果幼儿园写成了“又儿○”。
当然,婷儿还是太小,不懂事,姥姥姥爷也想了不少办来调教她:
....婷儿拿剪刀把新门帘剪了一寸长的口子,我罚她在厕所关过10分钟。
....她表现得好,每天都给她奖励一个红蝴蝶贴在日历上,4月份是从6号开始的,婷儿共得了13个红蝴蝶,5月份她计划要争取得28个红蝴蝶。她吃饭有些调皮,我们就选她当“席长”。这样她吃饭就好多了。
....姥爷没有打过婷儿,只是婷儿犯了错误,姥爷对她的态度很严肃。老爷说她的优点是是非分明,她错了,她承认错误,但不能冤枉她。姥爷说婷儿的性格是可贵的。
....昨天婷儿还到学校收发室给姥爷拿回报纸和信。姥爷说:婷儿要接走了,我真是舍不得!
6岁拍电视,出演《桃花曲》
1986年秋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结束了电大中文专业的学习,把婷儿接回我的身边。半年后,婷儿偶然遇到了一个真正的挑战:在卫生部和四川省人艺合拍的公益片电视剧《桃花曲》中扮演小主角“小英”。
那是婷儿快满6岁的时候,有一天早上她流鼻血没去幼儿园,在我的办公室见到了导演陈福黔。导演问她叫什么名字,她把红红的苹果脸一扬,说:“我叫刘一婷(婷儿4年级才改叫刘亦婷),你就叫我婷婷好啦!”导演喜欢婷婷天真活泼、聪明大方,见她的个头长得也像一年级小学生,当场提出让婷儿来演女主角桃花的女儿小英,并简单扼要地讲述了《桃花曲》的故事:
小英的爸爸死后,奶奶从麻风病院回家了,村里的大人孩子都不相信奶奶不会传染人,像讨厌瘟疫一样歧视躲避小英家的人。桃花妈妈不肯丢下奶奶不管,爱她的人也不敢娶她。后来,由于小英的原因,桃花妈妈和小英的司机“大朋友”(由大明星张国立出演)产生了真挚的爱情....
我和婷儿觉得小英的形象挺可爱的,便高兴地答应了导演的邀请。几天后,我分别向单位和幼儿园请了半个月的假,陪着婷儿和剧组一起来到了桃花盛开的龙泉湖。
在半个月的拍摄过程中,婷儿超前发展的理解能力,使她把“小英”演得非常成。刚开始,导演想用示范的办让婷儿跟着模仿,可是婷儿很不习惯盲目模仿,难以“入戏”。我向导演建议,不妨试用跟成人演员“说戏”的办,让婷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演。结果正如我估计那样,婷儿一听就懂,很快就能“入戏”。可以说,小英在剧里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婷儿听导演或我“说戏”之后即兴表演的。
对儿童演员来说,最头疼的就是拍“哭戏”,不巧的是,在上下两集《桃花曲》中,小英竟有四场“放声大哭”的戏!为了拍好这些哭戏,自然生出不少拍摄趣闻,我把拍哭戏的趣闻都写进了《有趣的小演员》中的“小英四哭”:
拍笑的戏好玩儿,拍哭戏就不好玩了,偏偏小英还得哭四次!婷婷是妈妈陪着来拍电视的,把婷婷弄哭,自然成了妈妈的任务。
第一次哭,是小英的奶奶治好麻风病回家后,同学的妈妈不许他跟小英玩儿,小英被摔倒在路上,吓哭了。为了拍小英哭的特写,婷婷可吃了苦头。妈妈以为狠心揪一下女儿的屁股,婷婷马上就会哭的。不料婷婷刚拍了“抬花轿”的戏,高兴劲儿还没过去,妈妈使劲揪了七八下,她还在笑着来饶,直到实在忍不住肉痛,才“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为了拍出憋了半天才哭的效果,导演故意吼道:“闭上嘴巴!不许哭!”婷婷赶快闭上嘴巴,竭力忍住哭。导演喊:“哭!使劲哭!”她才痛痛快快地哭起来。拍完特写,导演连忙跑过去把婷婷抱起来一个劲儿地安慰:“别哭了,别哭了,已经拍完了。婷婷真乖,你要是笑一下,就是最好的小演员!”这话真灵,婷婷果然笑了。
第二次哭和第三次哭其实是一场戏,小英被同学们欺负,不想读书了,桃花气得打哭了她。为了拍摄方便,必须先拍挨打之后哭的镜头,再拍挨好和母女抱头痛哭的近景。这样一来,挨一次打非得哭两次才行。这回妈妈再也舍不得揪了,想起婷婷最怕妈妈离开她,妈妈请女演员罗秀春到拍摄现场说:“婷婷的妈妈走了,她单位上刚刚打电话叫她一个人先回去。”婷婷不知真假,眼泪一下就上来了。妈妈从录相监视器里看到女儿哭得那么伤心,心里直发愁:还得哭两次呢,可怎么办哪?!
没想到,第三次哭却十分省劲儿。桃花妈妈打得并不重,婷婷却哭得很伤心。导演一喊:“停!”桃花妈妈连眼泪都顾不上擦,就担心地抱住婷婷边擦边问:“打得疼吗?”婷婷却甜甜地一笑:“不疼,桃花妈妈,真的不疼。”拍完戏,妈妈问她:“这么容易就打哭了?”婷婷得意地说:“开始我是假装在哭,我心里想着哭吧,哭吧!就真地哭了。”导演听见了大感惊奇,说:“嘿,这么小的孩子居然也会用‘第二自我’来演戏!”
让小演员哭并不难,难的是哭得再狠也不忘演戏。最后一次拍哭,婷婷就真地耍起横来了。刚刚拍完同学打掉小英的课本,把小英推倒在泥地里的戏,婷婷就非要按干净裤子。妈妈不答应,还故意拿脏裤子上的“蛔虫卵”“苍蝇卵”来吓唬她。婷婷气得大哭起来,摄像机连忙对准了她。导演对婷婷喊:“快说,我的书....”婷婷根本不理他,只管哭叫:“打妈妈!讨厌妈妈....”直到妈妈说:“听话!趁着蛔虫卵还没变成虫,赶快把戏拍完!”婷婷才伤心地哭叫起来:“我的书....我的书包....”
凑巧的是,《桃花曲》在中央电视二台放映的时候,姥爷和姥姥刚好买了彩色电视机,当他们从屏幕上看到日夜思念的婷儿时,真是高兴得嘴都会不上了。我们则把婷儿得到的2o0元片酬加进了买电视机的专款,这台富有纪念意义的18卧式老彩电,到现在我还舍不得换呢!
母女对话录,入选《新中国的一日》
拍电视剧的兴奋劲儿刚过去,各大报纸上同时刊登的“《新中国的一日》征文活动启事”又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在选修“中国现代文学史”时了解到:半个世纪前,以茅盾为首的一批进步文化人曾经发起编辑了一本大型报告文学集《中国一日》,这部征文集通过众多普通人的笔,为1936年5月21日的中国照过一张“像”,它为唤醒中国人的救亡意识立下了不朽的历史绩。没想到,50年后的今天,又有一批有心人想在同样的时间、以同样方式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摄一张“像”,既可给渴望了解中国近貌的中外朋友们以直观生动的印象,又可与50年前的中国做一个对比。《新中国的一日》编委会呼吁各界人士都把1987年5月21日这一天的经历、感受写下来寄给他们,入选的征文将由华夏出版社结集出版。
这则启事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编委会共收到稿件13000多份,许多国内外知名人士都踊跃地参加了征文活动,如宋希濂、费孝通、夏衍、杨沫、聂卫平、沈醉、叶永烈、程乃珊....等等。我和无数热爱祖国的公民一样,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参加这次有益于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横断面的征文活动,把当代中国社会一日中的点滴留给后世”。而且我还希望有婷儿这样的接班人在50年后再次发起《新世纪中国一日》征文活动,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于是,我在5月21日之前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给婷儿听了,并且告诉她,我准备把她当时正在做的一个智力训练活动“家庭新闻发布会”写下来。婷儿对此也很感兴趣,那天一出幼儿园,我们在路上就开始了问答,回家以后,又用录音机把我们的问答重复了一遍,然后再根据录音整理成了这篇应征的稿件:
幼儿园里的“新闻”一一刘一婷答妈妈问
妈妈:婷婷,你先做个自我介绍好吗?
婷婷:好吧。我叫刘一婷(“亦婷”是后来继父帮她改的),是成都币第3幼儿园大(2)班的小朋友。我今年6岁,是3月份过的生日。满了6岁以后,每天从幼儿园回家,妈妈都要让我“发布新闻”。我总是一坐上“专车”(妈妈的自行车后座)就开始讲幼儿园里的各种事情。妈妈边骑车,边给我的“新闻”评分。有的评成“好新闻”,有的评成“一般的新闻”,还有的干脆就评成“不是新闻”,真好玩儿!
妈妈:今天不比往常,咱们要把幼儿园的新闻写下来,寄到华夏出版社,印到一本书里,你还记得是什么书吗?
婷婷:《新中国的一日》,书上全是5月21日的真事儿,对吗?
妈妈:对。这本书是隔了5o年才出第2本呢!这回咱们能不能被选中,就看你今天有什么新闻了。
婷婷:别担心,妈妈。今天我得了好多新闻呢!
妈妈:是什么事儿啊?
婷婷:星期二的幼儿园体操比赛出结果了,我们班得了个第1名。这个新闻不错吧?
妈妈:不错!这下你们班就有两个第1名了。
婷婷:这个第1名和上一次的第1名名不一样。上次跳《小螺号》,是幼儿园自己搞的比赛,我们得了第1名,只是给大(2)班争了光。这一次体操比赛,我们是代表三幼去的,是全东城区的第1名,这可是给全幼儿园争的光哦!比赛那天,我们班的小朋友没有一个人做错动作,也没走错队形。可惜你没去看。
妈妈:是挺可惜的,不过我更愿意让你讲给我听。
婷婷:为什么呢?
妈妈:好处可多啦。你想想,为了给妈妈“发布新闻”,首先你得注意观察吧?观察到了,还得把话想完整了,才能说清楚吧?经常练习,你就变得会看、会想、会说了。比起刚刚开始“发布新闻”的时候,你不是进步多了吗?
婷婷:是的,现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总是表扬我词儿用得好,反应也快。
妈妈:这都是练出来的,对吗?
婷婷:对。妈妈,我们今天学了一首新儿歌,可好听了,我背给你听好吗?.....糟糕,第一句我忘了。妈妈:那就从第二句开始背吧。婷婷:好吧。......好像大桥两边架。我从上面走过去,迎接外国的小娃娃。你好呀,你好呀,美国的小尼娜。
你好呀,你好呀,
日本的小樱花。
欢迎你们到我家,
庆祝“六·一”儿童节,
全世界小朋友是一家。
妈妈:嗯,挺不错的,第一句是不是跟彩虹有关哪?
婷婷:就是就是!我想起来了,“一道彩虹天上挂,好像大桥两边架”,哈哈....
妈妈:好了,婷婷,咱们结束把。你还得练习报幕呢!星期六就是23号,东城区幼儿文艺汇演就要开始了。明天晚上咱们要看《坎坷》(墨西哥电视连续剧),也练不成,全靠今天晚上了。
婷婷:好吧,妈妈,再让我说最后一个新闻吧,一分钟就够了。你看着表啊。预备,开始!今天中午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我发现嘴巴里长了两个小尖尖,顶得牙齿很疼。
妈妈:让我看看。唉呀婷婷,你要换牙了,乳牙还没掉,新牙就冒出尖了。人家都是7岁换牙,你怎么6岁就换牙了?
婷婷:我们班好多小朋友都在换牙呢,蒙肖、罗凯、杨丽娜、黄奇... 都是6岁。曾医生说,独生子女营养好,发育得快。
妈妈:噢,是这样啊。喏,咱们到家了,下来走吧。
一年后,我在《(新中国的一日)的编辑经过》中看到,“在13000份稿件中,从6岁稚童到百岁老人,没有哪一个年龄层没有来稿。”这个“6岁稚童”说的就是婷儿。我们的稿件经过了先后4次筛选,而且因为“北京、江苏、四川、辽宁是来稿最多的地区,其稿件只好从严选取”,但最终还是脱颖而出,和480赢入选征文一起载入史册,成为反映当代中国的一个小侧面。
能以这样的“成果”为婷儿的幼儿时代画句号,我已经相当满意了。
<span id=p></span>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