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与分工合作的思想或许可追溯到古希腊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色诺芬。他的著作涉及大量领域,其中一些涉及了经济问题,比如劳动分工、管理、财富的性质。他曾写过一本教育王子的《经济论》(oeconomicus,我们称为economics的现代“经济学”,来源于此),其书中对国王的精美食物进行了评论,因为这些食物都是由专家制作的。然后,他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从物品质量强调了劳动分工的优势。他说:“一个人什么都做,而且想什么都做得好,这是不可能的。显然,只有在一个小的领域里劳动的人,才能做得最好。”针对分工受市场限制,他又写道:“在小城市里,同一个人要制造椅子、门、犁、桌子,有时还要造房子,若他能够找到使他足以维持生活的主顾,他就很满意了……但在大城市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许多买家,只从事一种行业,更为经常的甚至不必从事整个一个行业的工作就足以维持生活”(第8卷第2节)。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第1卷,第12章,第3节)引用了色诺芬这段论述,并因为色诺芬的思想在前而认为亚当?斯密对劳动分工的分析没有做出任何新的贡献(同上第5节)。参见伊特韦尔、米尔盖特、纽曼(1013页,第4卷,1996)。
劳动分工提高了生活质量,但也带来了其他的问题:由于人们的天赋、技能、勤奋大不相同,所创造的财富便大不相同,经济差距在不同职业之间可能非常明显。同时,由于劳动收益的增加,那么单个人就不一定非要从事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活动不可了,职业种类更丰富,比如艺术家、教士,以及国王、士兵。所以,人类社会有了劳动分工之后,文化、科学和技术进步才成为可能,但同时统治和压迫的可能也随之而来。这就是进步的双重面孔:人类学会了使自己生活轻松和美好的方法,但有人却利用这些方法反对其他人。参见尼古拉斯?皮珀(2003)。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