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老板更可能成功(2)
我理解那些爱总结规律的管理大师们,毕竟从学术的角度讲,研究模式远比研究人更靠谱。前者貌似科学,后者更近乎艺术。但成功的模式本身通常很简单,一两页纸可能就讲得清楚。而这个模式形成的过程却肯定要复杂得多,甚至连创造者都说不明白。
事实上,对企业家而言最值得保密的并非模式本身,而是如何做的过程与方法,如何把握价值关键点,以及应该把力量用在什么地方。这些都是吃了无数亏,犯了无数错后得出来的。
任何一个最终被证明成功的模式,都与企业家以及团队的出身禀赋,产业环境与大时代背景,企业对不同资源的掌握力度,竞争对手的实力分布,乃至运气密不可分。就好像郭靖和杨过,个性、心智不同,学的功夫就不同,成长路径、机缘巧合也就不一样,即便最后都是“大虾”,但此“虾”非彼“虾”。
脱离了产生背景学商业模式,只会像欧阳峰一样走火入魔,经脉逆行。好比葵花宝典,本来就是天阉所创,不是人人都可以学的。欲练此功,必先自宫;即使自宫,未必成功。
联想也好,惠普也罢,学不了戴尔,都是因为下不了手“自宫”。眼下“轻公司”时髦,难道就个个把工厂关了,只搞微笑曲线的两个尾巴?
过去8年来,作为一名商业媒体的观察者,我见证过许多公司的沉浮起落。
基本上我不相信模式是靠天才凭空设计出来的。每个一夜成名的神话背后都有创始人痛苦的自残和基本功历练——无论分众还是赛维。
凡是太完美、太神奇、太复杂的模式我认为都有问题,只是“尾巴”一时可能看不到罢了。因为好的模式往往优点和缺点同样显而易见,就像戴尔。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