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产品驱动的四个引擎(9)
巧克力、糖果这类常规产品,企业营销的主旋律是,通过品质与品牌,强化消费者的产品满意度与品牌偏好度(忠诚度),从而保持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溢价能力,如阿尔卑斯、德芙、大白兔等。在这类产品里,打价格战是毫无意义的,以价格为导向竞争的企业,最终会成为流星式产品。
2多子不多福
企业喜欢无策略地增加产品。在企业由小到大的一个阶段里,增加产品就会带来新的销量。从奶糖延伸到水果糖、薄荷糖以及巧克力、口香糖等。
这种增加产品带来销量的方式逐步形成一个惯性思维,每年都要有新产品开发计划,甚至有的企业将每年增量的30%以上,期望于新产品。
事实是,企业绝大部分新增加的缺乏策略导向的产品,销售贡献率极低。消费品里的表现形式就是skusku=stock keeping unit,即库存进出计量单位,可以是以件、盒、托盘等为单位。数量占比与销量贡献占比的不一致。
下图是一家成功的综合性企业的产品结构图。企业每年都保持20%以上的增长,企业内部人员认为产品线的不断增加,包括每年新产品的投放,是这家企业持续增长的驱动力。
图2-3某企业产品线sku/销量对比分布图
通过品类、sku、实际销售数据的交叉分析,可以发现:
该企业产品有10个大类约500个sku。主销品类奶糖的sku数量占10%,销量贡献率为40%;主销品类巧克力、水果糖的sku占比均为13%,销量贡献率为17%与16%。也就是说,这三个品类销量占比超过了73%,剩下的七个大类以64%的sku占比,销量贡献率仅为27%。其中,有一个sku最多的品类,以24%的sku占比,销量贡献率仅为5%!
这是不少产品线阵容庞大企业都面临的问题。现实的销售数据揭示了企业产品组合的问题:多子未必多福,数量并不是规模的驱动力。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