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谈商录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四章 选择适合你的资本(3)
    第四章 选择适合你的资本(3)

    为什么马云只要了8200万美元,不多不少?“这是平衡的结果,投资者和我们都作了妥协。”马云解释说,在软银二度注资之后,其股份已增至接近30%,但尚未达到相对控股,相对控股的是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员工股。

    阿里巴巴为什么没有选择融资的途径中最为吸引的ipo,而是选择了私募?马云表示,比之于公开招股,私募的好处是可以专心布局,不必为了一时的利润诉求而追求短期利益;但由于私募会稀释股东的股份,削弱其控制权,甚至于推迟上市进程,导致股东套现期限延长,因此更要求股东和创业者之间要有一种信任和默契。而阿里巴巴的股东由于磨合多年,对此均已达成了共识。

    另一个问题是,这笔8200万美元,加上往年的利润和存款,阿里巴巴将怎么花?比如,除了继续做大b2b和c2c,会不会进而杀入b2c领域?

    马云对此表示,传统的电子商务不外b2b、b2c、c2c三种模式,阿里巴巴和淘宝网迄今已有了b和c,进入b2c应在情理之中,但到底怎么个进入法,他还没有想清楚。为此他斥资3700万美元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电子商务创新模式的实验室,以求在国内外现有的商业模式之外更有突破。在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摸索多年之后,这样的可能性依然是存在的。

    马云举例说,如果把阿里巴巴的买家和卖家引到淘宝,让这些卖家把产品批发给下面的消费者,就是b2c之一种,但有别于国内当当网、8848等拷贝亚马逊而来的b2c模式。

    当时的阿里巴巴旗下有三家网站:阿里巴巴国际、阿里巴巴中国和淘宝,分别经营国际b2b交易、国内b2b交易和c2c交易。2003年,阿里巴巴的主要收入60%来自于出口,40%来自于国内贸易,淘宝则还在亏损。不过,由于以免费为招牌,2003年7月间成立的淘宝在半年间发展十分迅速。

    2003年度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几乎达8000万,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据预测,在未来几年,中国的互联网人口将成为世界上最多的。马云由此相信,届时中国的市场一定将为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所统治,正如没有一家美国公司能打进中国主流门户一样。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马云的狂,在于多数人都不看好b2b模式的低谷时期,仍痴心不改,一门心思走老路;马云的狷,则在于当大笔资金送到门口之时,却可婉拒,而在短信、网络游戏大热而众多网站尽皆趋之的**期,亦不轻易跟风。未来马云以及阿里巴巴能否善用其财,如其所宣称的那样成为国内b2b以及c2c领域的引跑者,进而在b2c领域有所建树,大有可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