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重融资轻投资的根源
究其根源,是新股发行上就已经埋下了问题的隐患,随后股价上的变化就只是水到渠成而已了。表面上来看,2009年四季度的新股改革的推进,让散户中签更容易了,但发行价、发行市盈率越来越高。在之前,哪怕是在牛市最疯狂的07年,6124点时,发行市盈率也不到30倍,即不足新股改革后的一半而已,换句话说当股指从6124点跌到了3000点之下后,新股价格却是屡创历史新高,60倍、70倍、100倍……换句话说,股民需要付出的成本更高了,但收益率却下降了,首日破发现象更是让普通股民叫苦不迭。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了承销机构、上市公司利益群体、风险投资公司都赚得盆满钵满,这个笔者在第一章中对投行、券商和交易所的盈利模式中有过详细分析,在此不再赘述。总之我们可以看到上市公司利益群体总是可以以极其便宜的成本从股市中获得最为丰厚的利益,而这样的行为就注定将股民推向了盈利的对面,即亏损的境地。
现在有一些机构和媒体,总是去批评中国的股民,说a股投机性太强,不注重对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对此笔者认为,这句话过于片面了。股民何尝不想通过常规的投资手段去市场中获得利润,但这样做往往处于无法获利的尴尬,甚至被深套的居民,那么逼得股民只能去寻求交易性的利润。追根溯源,为什么中国股市的投机性太强?从根本上来说,a股市场的投机性太强是因为在当初成立资本市场的立足点和随后市场的宣传存在偏差。当时成立资本市场是为了融资,这个出发点没有错误,股市的功能之一就是融资,无论是给国企重组、改制提供资金还是说给优良的企业提供再发展的资金都是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但我们也不要忘记了股市另外一个功能是投资,是给予持股者或者说给予资金者以回报的。但到了a股这里,很多上市公司的高管,甚至说市场的管理层和地方官员就错误地将股市的融资功能解读为股票融资来的这个钱是可以永远不要还的,是没有成本的,是无限的提款机,想拿多少拿多少,想什么时候拿就什么时候拿,忽略了股票融资拿到的钱是投资款,投资款是需要有回报的,否则股市为何要凭空拿钱给你呢。所以说,当初股市管理层对融资过于重视,而对投资回报重视不够,才造成如今市场投机性过高的情况,这也是a股市场20年来的顽疾。
在2009年8月底管理层曾公布了一组数据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改革开放后首只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票以来,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从1991年底的14家发展到2009年7月底的1628家,18年间增长115倍;至2009年7月底,沪深股市总市值23.57万亿元,流通市值11.67万亿元,约占2008年gdp比例95.4%,全球排名第三。同时,境内资本市场累计为企业融资超过5.4万亿元,境内资本市场累计为企业股票融资2.55万亿元,企业债券融资2.9万亿元。在这组数据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我们a股市场从无到有的过程,想当年在1990年底的时候,上证所成立了,当时只有8只个股,最大的市值也才5000万,更多的是500万以下,可以想象一下,目前沪深两市动辄2000多亿的成交,高峰时候要接近5000亿元,这在当年几乎是无法想象。但在这组数据中并没有提及市场给股民带来了多少收益,或者说股市向外贡献了多少,只是一味地提到了融资和规模扩张,即向投资者索取了多少。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