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其三,金融衍生品投资。这个在前面介绍券商盈利模式中也有说明,其是成熟券商的主要来源,投行、券商在此方面拥有非常大的优势,其通过非常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规则设定,将自己处于一个几乎不败的地位,而一旦出现风险,对于购买此投资产品的企业和大资金来说,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而投行则从中大赚。在这个方面,我国的企业吃亏甚大,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市场钱规则,我们不懂得投行、券商的盈利模式。这个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显露最为明显。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来势凶猛,多家国际大型投行倒闭,因此2008年国资委开始进行中资公司的海外风险核查,初步统计东方航空、中国国航、中国远洋等23家央企的海外金融产品投资亏损合计达上百亿元。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这样的核查也避免了更多悲剧的发生,2008年10月下旬,证监会的一份通知“紧急”叫停了深南电与高盛一家子公司杰润(j.aron)签署的两份石油衍生品对冲合约,通知称“深南电未曾恰当对上述合约予以披露,且不符合决策程序,合约不合法。”若不是及时制止,那么深南电将必须开始向高盛子公司支付巨额资金,从而被迫破产。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2008年3月,高盛旗下的商品交易公司杰润(j.aron)公司主动找上了深南电,与他们签订了一纸合约,为他们做480万桶头寸“套期保值”。合约规定,在2008年12月31日之前,当国际油价在63.5美元/桶以上的时候,杰润公司每月向深南电支付30万美元;当国际油价低于63.5美元/桶却高于62美元/桶时,杰润公司每月向深南电支付(浮动价-62美元/桶)×20万美元。但在油价低于62美元的时候,深南电则需向杰润公司支付(62美元/桶-浮动价)×40万桶等额的美元。
这样说可能比较晦涩,笔者可以将当时的背景交待一下,股民也看下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抉择。双方签约当天,国际油价是106.81美元/桶,当时杰润的东家———高盛公司已经抛出报告称,原油均价将在2008年涨至141美元/桶。若真的如高盛所说,对于深南电来说就是稳赚不赔的,既然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且当时油价也的确是上涨的趋势,那么换成谁也很难拒绝,自然深南电的高层也是欣然签约,而实际上国际投行就是抓住了人性这脆弱的一面设下了圈套。我们可以看到签约后油价一直在不停攀升,到7月份甚至触到147.27美元/桶,此时想必深南电的高管还在沾沾自喜,设想着该合约能够给公司带来福音。而实际走势却是到了2008年11月上旬,开始跌破62美元/桶,合约的第三条款马上发挥威力,按照合约,若油价跌至每桶50美元,深南电每月须向杰润支付480万美元;跌至每桶40美元,每月付880万美元。而深南电前三个季度的利润总共才800多万美元,如果证监会没有制止,那么深南电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被清算破产。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