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暗黑年代(中世纪)(3)
农奴一旦转换为农场主的农业工人,基本上也就摆脱了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商品经济条件下,商人资本和工人阶层出现,也就为封建领主制掘好了坟墓。
十一世纪后期,整个西欧城镇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个时代被称呼为“商业革命”。
直到此时,这些城镇与罗马时期的城市比,仍旧是破烂。
领主放弃的土地还是种不出粮食来,城镇居民始终靠手工业为生,也就是在路口、码头多了几个建筑、几条街道。不过,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此时的破烂却远比罗马气势恢宏的建筑珍贵。
两者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是,这些集市、城镇产生于经济自然演进,不具备封建职能。城堡靠领地过日子,领主的消费远大于生产,城镇则恰恰相反。
城镇中的人,是一群逃亡的农奴、流浪汉和失意中的小贵族后裔;城镇中的人,也要生存,而且想生存得更好。但是,他们没有土地,必然选择一种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就是经济演进中最关键的因素——创新。
尽管此时他们创新的只是交换方式,还没有技术上的创新,但是,在遥远的中世纪,这就是当时人类最大的进步。
城镇兴起之前,土地是西欧财富的最佳贮藏手段,社会生活围绕着控制土地的领主阶层,普通人基本没有舞台。西欧只有农奴、贵族、骑士、教士这几个阶层。
城镇居民不属于以上任何一个阶层,他们是自由人,追求比较裸:钱。
商品、货币支撑城市新型贵族,封建制度的基础终于被动摇了。包括领主在内的人们开始注重现实和尘世享乐,否定货币与罪恶的观念。
城镇居民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市民。
市民,作为一个阶层,诞生了。
小时候,我在农村长大,对城里人天然的优越感无比羡慕,总是盼望自己生活的小县城变成大都市。
现在,我知道,不能靠体制定义市民,市民的内涵远比一份城市户籍广袤。
市民之所以为“市”民,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市场交易模式下,“财产主权”成为个人存活的基础,人成为个体,不再有依附关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