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思维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一、主动成为世界的一只“锚”(2)
    一、主动成为世界的一只“锚”(2)

    20世纪80年代,中国刚开放,正是经济恢复的时候,中国人民别无他顾,只是一心追求温饱;20世纪90年代,虽然经济条件好了一些,但中国的世界意识仍然不强,只能说是刚处于萌芽状态;90年代中期后,温饱解决了,中国也从埋头苦干到抬起头来,视野更开阔,开始注意自身的形象;到了21世纪之后,中国的这种变化更加明显,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周边到全球,我们应该开始思考自己该做点什么了。党的报告明确指出:“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发展与世界的和平稳定是息息相关的,意识到了关注世界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从这里看出,中国已经有了捆绑或融入世界的意识。这与90年代前期比起来,观念真是大大的不同,那时候,“一枝独秀”这个词还是中国经常挂在嘴边的。直观地说,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的外交官给人的印象是有一点“怕”,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总是呆在自己的国土,很少外出与他人进行交流。反观现在,外交官们真的改变很多,都比较开放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更加紧密了。

    一个稳固的“锚”的角色更适合中国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有些国家认为美元不管用了,需要另一种体系来代替,在中国也有着这样的情绪。其实,这是偏见,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一个优秀的国家是不应该有这样极端的民族主义的,而应该采取国际协调路线,以做好自己的事情为前提,适当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向欧盟学习。他们一方面批评,为什么华尔街造成了麻烦?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谁让我的资产被侵蚀了?另一方面,他们并不落井下石。这种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既不能默不作声、小心谨慎,也不能痛打落水狗。

    中国,虽说近些年来发展较快,但是,以目前中国的实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是要尽量努力避免把自己置于聚光灯下。中国最应该做的,是先把自己内部的事情处理好,如,把自身的麻烦处理好;把国内议事日程上该解决的问题解决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谈稳健、有序的国际改造问题。邓小平在国际格局动荡时刻所说的“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格言依然有效。不要急着当头,一个稳固的“锚”的角色更适合中国。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